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题型演练专题1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解析)

高考物理一轮复*考点题型演练专题1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解析),以下展示关于高考物理一轮复*考点题型演练专题1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高考物理一轮复*考点题型演练专题1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解析)

1、2020年高考物理一轮复*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专题导航】目录热点题型一机械能守恒的理解与判断1热点题型二 单个物体的机械能守恒问题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平抛运动中的应用5热点题型三多物体关联的机械能守恒问题6轻绳模型7轻杆模型8轻弹簧模型9非质点类模型11【题型演练】12【题型归纳】热点题型一机械能守恒的理解与判断1机械能守恒判断的三种方法定义法利用机械能的定义直接判断,分析物体或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的和是否变化,若不变,则机械能守恒做功法若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或有其他力做功,但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机械能守

2、恒转化法若物体或系统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则机械能守恒2.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及判断(1)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绝不是合外力的功等于零,更不是合外力为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不等于“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2)对于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碰撞等情况,除非题目特别说明,否则机械能必定不守恒(3)对于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可以根据能量的转化进行判断严格地讲,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应该是对一个系统而言,外力对系统不做功(表明系统与外界之间无能量交换),系统内除了重力和弹力以外,无其他摩擦和介质阻力做功(表明系统内不存在机械能与其他形式之间的转换),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例1】(

3、多选)如图,轻弹簧竖立在地面上,正上方有一钢球,从A处自由下落,落到B处时开始与弹簧接触,此时向下压缩弹簧小球运动到C处时,弹簧对小球的弹力与小球的重力平衡小球运动到D处时,到达最低点不计空气阻力,以下描述正确的有 ()A小球由A向B运动的过程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小球的机械能减少B小球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小球的机械能减少C小球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小球的动能增加D小球由C向D运动的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小球的机械能减少【答案】BD【解析】小球由A向B运动的过程中,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g,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此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小球的机械

4、能守恒,A错误;小球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大于弹簧的弹力,加速度向下,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小球的机械能减少,由于小球向下加速运动,小球的动能还是增大的,B正确,C错误;小球由C向D运动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大于小球的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上,处于超重状态,弹簧继续被压缩,弹性势能继续增大,小球的机械能继续减小,D正确【变式1】木块静止挂在绳子下端,一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入木块并留在其中,再与木块一起共同摆到一定高度如图所示,从子弹开始射入到共同上摆到最大高度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子弹的机械能守恒 B木块的机械能守恒C子弹和木块总机械能守恒

5、D子弹和木块上摆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答案】D.【解析】子弹射入木块过程,系统中摩擦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而共同上摆过程,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综上所述,整个过程机械能减少,减少部分等于克服摩擦力做功产生的热量【变式2】如图所示,完整的撑杆跳高过程可以简化成三个阶段:持杆助跑、撑杆起跳上升、越杆下落(下落时人杆分离),最后落在软垫上速度减为零不计空气阻力,则()A运动员在整个跳高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B运动员在撑杆起跳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守恒C在撑杆起跳上升过程中,杆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且弹性势能减少量小于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增加量D运动员落在软垫上时做减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答案】CD【解

6、析】运动员持杆助跑阶段运动员对杆做功,机械能不守恒,最后从落在软垫上到速度减为零的过程中阻力做功,机械能也不守恒,故A错误;运动员在撑杆起跳上升过程中,杆从开始形变到杆恢复原状,先是运动员部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和杆的弹性势能,后是弹性势能和运动员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使用杆的过程中,运动员与杆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守恒,故B错误;在撑杆起跳上升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和杆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所以杆的弹性势能减少量一定小于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增加量,故C正确;运动员落在软垫上时做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向上,因而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故D正确热点题型二 单个物体的机械能守恒问题1机械能

.[db:内容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题型演练专题1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解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