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广州交响乐团联合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了一场纪念马思聪先生诞辰109周年的音乐沙龙。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先生、珠海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平先生和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陈思昂先生跟现场观众回顾了马思聪先生的艺术成就。观众不仅聆听了广州交响乐团录制的马思聪作品,还现场欣赏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张毅及“飞·粤”弦乐四重奏演奏马思聪《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独奏与弦乐四重奏改编版)。广交团长陈擎在活动尾声向广州艺博院赠送由广交录制的《马思聪作品集》专辑。
作为马思聪先生家乡的乐团,广州交响乐团由乐团常任指挥景焕执棒,在2020年8月完成了《马思聪作品集》录制,并于9月在马思聪抗战时期曾任教的中山大学所在地坪石管埠举行专辑首发式。曲目包括他的《第一交响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特邀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担纲协奏曲和《思乡曲》的独奏。
>马思聪(马思聪先生简介)
珠海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平充分肯定了广州交响乐团重新演绎、录制这部伟大的作品,凭借他多年来对马思聪作品进行的深入研究,以《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进行了生动的分析。何院长表示:“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以四个乐章交响曲结构来完成的一部交响乐作品,广交常任指挥景焕执棒乐团演绎的版本充满朝气,符合时代审美。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多次运用起源于山西、广泛流传在北方大地的‘磨剪子嘞戗菜刀’曲调,让大家一听就感觉非常有生活气息、充满昂扬之气。”广交团长陈擎认为,纪念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首先应该让他的作品重见天日。马思聪《第一交响曲》的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都很有意义:由于抗战需要,为了保存岭南的文脉,许多院校迁到韶关坪石,这首曲目是马思聪在迁到坪石管埠的中山大学任教时创作,而这片记载着烽火历史的土地在2020年9月成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与这部作品同年诞生的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这部作品曾经鼓舞了俄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非常有代表性。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固然是一部非常知名的作品,马思聪先生《第一交响曲》则是另外一部以抗战历史为背景创作的作品,所以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值得去把它挖掘出来。
2020年8月,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陈思昂受广交委托把《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独奏与弦乐四重奏的版本,他认为改编的过程其实是在学习——改编和“临摹”大师作品是最直接的进步方式。马思聪《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体量很大,陈思昂在取舍之间非常有压力。为了把30分钟的精华凝结在7分钟之内,他尝试着去分析去其中的元素,比如第一乐章用的广东音乐“鸟惊喧”、第二乐章用的“昭君怨”主题,都是一听就会让人感觉到岭南特色的旋律。马思聪使用得非常巧妙,不是直接套用,而是根据音乐情绪做转换,是很高级的写法。身处管埠,被金鸡岭丹霞地貌所环绕,马思聪笔下流淌出带有浓郁广东音乐特色的音符,各乐章主题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用变通的西方音乐形式结合中国风格音调,直到现在还影响着当代中国音乐创作,是不可多得的“洋为中用”的经典范例。
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副团长张毅不仅在马思聪《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独奏与弦乐四重奏改编版)中担任独奏,还为现场观众带来《思乡曲》的片段。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创作于1937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曾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中国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开始曲。张毅曾经跟广交多次演奏过《思乡曲》,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绎中,他充分感受到马思聪先生凝结在音符里对祖国深沉的爱。2020年9月,《马思聪作品集》唱片首发时,张毅在马思聪经常漫步的“诗音漫道”上演奏过这首曲目。祖国河山的日新月异,更衬托出这部作品永不褪色的经典魅力。
在音乐沙龙的尾声,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代表乐团向广州艺博院赠送《马思聪作品集》录音专辑。嘉宾及音乐家们在活动结束后参观了马思聪音乐艺术馆,重温这位伟大艺术家、教育家对中国交响乐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东西方音乐文化结合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如果大家想随时聆听广州交响乐团演奏马思聪作品的音频,可在广交微信公众号关于本次活动的回顾文章里找到相应链接,聆听他日久弥新的作品,纪念这位中国音乐界的先贤,广东人的骄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马思聪(马思聪先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