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德1863(胡惟德同文馆)

上海嘉定——古塔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北洋政府第十三位国家元首。为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对外关系、维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尊严,这位爱国外交家以自己的智慧、修养和爱国热忱,在他的外交生涯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赢得了人民的尊敬,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像

>胡惟德1863(胡惟德同文馆)

一、跨洋留学,立志救国

顾维钧的父亲顾晴川本是一介布衣,精通帐务,德才兼备。因家境清寒,为生活计,于光绪末年由家乡江苏嘉定来到上海,当了上海道尹袁观澜的师爷。顾维钧从小聪颖过人,4岁时入私塾读书。12岁跟了父亲来上海读书。不久,便考入南京市育才中学,与袁观澜之子袁履登同学,两人很是要好。袁观澜姨表兄张衡山与顾晴川同在袁道尹幕府。此人善于看相,他预言:这两个孩子都非等闲之辈,惟履登不正,将来恐难有善终(后沦为汉奸);而维钧富贵双全,将来则一帆风顺。育才中学毕业后,顾晴川拿不出太多的钱来继续供顾维钧求学,想让他到一家钱庄当学徒。张衡山知道后极力反对。他认定维钧必可造就,乃资助他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纪念坊

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张衡山又资助他赴美留学。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入美国纽约州库克学院学英语,第二年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他选择了主修国际法和外交。顾维钧学*成绩优秀,为人和蔼,很快就成了学生中最活跃的一员。他参加了哥大学生辩论队和多个社团协会,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刊《瞭望者》的主编和纽约中国留学生会会长,获得了哥大的哲学文学奖及哥大和康奈尔大学辩论获胜奖牌。顾维钧的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严格要求,着力培养顾维钧,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哥伦比亚大学

1908年,顾维钧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哥大研究生院并就读政治学。1909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评价他是:“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顾维钧在美留学期间,清廷重臣唐绍仪曾作为大清王朝的特使访问美国。他在大使馆接见40位中国留学生时,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其不凡的谈吐引起了唐绍仪的注意。他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留学生,认为是一个可造之材。3年后,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唐绍仪成为首任总理。国家初建,正是用人之际,唐绍仪想到了在美国的顾维钧。于是,他向袁世凯举荐了顾维钧。

唐绍仪像

那时顾维钧正准备博士学位的答辩,他的论文还只写了一个《序章》,邀请他回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的信件就寄到了纽约。这令顾维钧感到为难,他准备拒绝来自北京的邀请。当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导师约翰-穆尔时,约翰-穆尔却不同意他的选择。他对顾维钧说:你学*外交就是为了报效国家,眼下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应该抓住。于是他让顾维钧把《序章》拿给他看。看过之后,他告诉顾维钧:单独的《序章》就写得很好,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答辩。在导师的理解和支持下,1912年顾维钧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外国人在华之地位》。多年后,顾维钧回忆起导师时说:约翰-穆尔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浩瀚的太平洋

二、牛刀初试,游刃有余

1912年,顾维钧回国后先是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后来进入外交部任职,他的才华日渐显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顾维钧晋升为外交部参事。英德法俄相继投入欧洲战场,无暇东顾,这使日本获得了扩大在华势力的天时地利。8月下旬,日本迫不及待地对德宣战,11月,日军占领青岛,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15年,日本趁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之机,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已达到尽快控制中国的目的。

袁世凯像

由于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触犯了许多国家的在华利益,所以日本警告袁世凯,这是秘密条约,不可外泄,态度极为蛮横。顾维钧也正是在这时,第一次正式接触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对外交涉。他深刻认识到,按照当时中国的外交量级,想要在对日交涉中争取最小的损失,急需从国际上获得外交支持。在袁世凯于总统府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顾维钧建议应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国家,以争取国际支援。顾维钧的建议得到袁世凯采纳,同意由顾维钧与英美驻华使馆联系,从此顾维钧得以成为对美外交的核心人物之一。

北京——紫禁城

在各方压力下,中日《二十一条》谈判陷入僵局,日本干脆在东北、山东、福建沿海等地增兵,限袁世凯在48小时内给出满意答复,否则立即开战。兵临城下,袁世凯被迫做出妥协,接受了日本人的要求。何等痛心!何等耻辱!这时,顾维钧再次站了出来,他建议政府发表声明,公开说明中国被迫签约的事实。当时他正发高烧,却坚持抱病口述声明,忙了一天一夜。正是这份声明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中国各地发起了排日活动。虽然耻辱的条约还是签订了,但在他的努力下,日本的“侵华”计划未能全部得逞,条约更是被民众强烈抵制。

驻美公使——顾维钧

由于顾维钧在这次外交行动中表现出的不凡勇气和才能,不久后他就被任命为驻美公使,那一年,他年仅27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驻外使节,也是华盛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国使节。1916年11月,由于袁世凯称帝不成,暴病身亡,黎元洪匆匆接任,全国处于混乱中,北洋政府急需弄到一笔钱以维持行政开支。在顾维钧的斡旋下,中美签署《芝加哥银行借款合同》,北洋政府以发展交通和实业名义,向美国芝加哥大陆商业信托储蓄银行(大陆商业托拉斯银行)借款五百万美元,极大缓解了北洋政府的财务危机。

顾维钧手书——《须磨先生》

三、巴黎和会,一战成名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阵营,策动中国亦加入协约国一方。顾维钧认为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便在华盛顿积极活动,并密电北洋政府敦促参战。而此时国内各派政治力量陷入激烈的争权斗争中。对是否参战,各方说法不一。最终主张参战的段祺瑞控制了局面。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奥宣战,赶上了“一战”的末班车,最终成为“一战”的战胜国。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打破一向的闭关锁国的形象,开始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

段祺瑞像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战败后德国将退出山东,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准备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利问题。北京政府任命的代表共5人,分别是外交总长陆征祥、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驻美公使顾维钧。起程前,顾维钧专程拜访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许诺愿意支持和帮助中国,这让顾维钧对即将开幕的和会多了一份信心和期望。巴黎和会参会国家被划分为三等。一等是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他们有5个席位,其它国家有3个席位,而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与一些新独立的国家一样只有2个席位。虽然只有两个席位,但五位代表可轮流出席。

山东——蓬莱阁

1919年1月28日,在美英法意日讨论中国山东问题的会议上,日本代表牧野率先在五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的主张。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坚持下,大会于中午通知中国代表团当天下午与会陈述。面对日本的突然发力,代表团的外交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拒绝出席、或拒绝发言。而此次会议意义重大:一战期间,中国向欧洲战场输送了超过14万名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这其中大多数的华工都来自中国山东。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公正解决,将有上万个灵魂在地下哭泣!更何况,同为战胜国的中国领土岂能被日本所得?

顾维钧手书——《博施济众》

危难之际,顾维钧站了出来。没有时间准备,他就在当天的会上即席发言,面对各国代表,顾维钧娓娓说道:”西方出了圣人,他叫耶稣,基督教相信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城。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是东方的圣地。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顾维钧缜密细致、畅快淋漓,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巴黎和会的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听完顾维钧掷地有声的声明,一齐走上前握住他的手,称他为中国的”青年外交家”。形势本来对中国十分有利。然而,由于分赃不均,意大利在争吵中退出了和会。日本借机要挟: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满足,就将效仿意大利退出和会。几个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这一事件成为点燃了国内”五四运动”的火种。

刘开渠石雕——《五四运动》

面对如此现实,中国代表团成员心灰意冷,有的代表提前离开了巴黎,团长陆征祥也住进了医院。在和会最后一段时间里,中国代表团名存实亡,顾维钧独自担当起了为中国作最后努力的职责。然而,不管顾维钧如何努力,都没有结果,中国的正当要求一再被拒绝。陆征祥悲愤地说出一句名言“弱国无外交”。无奈之下,顾维钧提议:拒签,以表明中国的立场。陆征祥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1919年6月28日,当签约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为中国全权代表准备的两个座位上空无一人。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中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是近代中国在外交史上第一次对列强说“不”,虽然此次中国没能争取到应有的权益,但是改变了晚清以来中国一直对西方逆来顺受的形象。虽然国力贫弱,但也不能任人欺凌,还是要奋起抗争。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表现让顾维钧走到世界外交舞台前沿,由此开始了他如群星般璀璨的外交生涯。

天鹅湖

四、主政外交,废除旧约

巴黎和会后,顾维钧参与了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的筹建工作。不久,他又被选为国际联盟的第十四届**。1921年11月12日,为了解决“一战”的遗留问题,美国发起了华盛顿会议。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山东问题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时任驻英公使的顾维钧作为全权代表之一赴美参加华盛顿会议。到达华盛顿的当天,顾维钧就借助媒体公开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中国必须获得政治独立,确保领土完整”。中日两国代表在大会之外直接交涉的谈判共举行了36次,谈判进行的极为艰难,经常陷入僵局。顾维钧针对日本代表制造的种种借口一一驳斥,绝不妥协。

驻法公使胡惟德致——顾维钧信

1922年2月4日,在英美的调停下,中日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顾维钧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其中规定:日军撤出山东省,胶州湾德国租借地和青岛海关的主权归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尽管这个条约尚有不足,它仍然是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至此得到了重要修正。中国收回了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利权。对于这次外交上的胜利,国内舆论好评如潮,北京政府授予顾维钧等三位全权代表一等嘉禾章。

顾维钧像

1922~1926年间,顾维钧先后任北京政府的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国务总理,并一度摄行大总统职权。在1924年1月顾维钧担任孙宝琦内阁外交总长期间,他开始与苏联就签订《中苏协定》进行谈判。5月31日,顾维钧代表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主要内容有:一、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二、苏联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租界、租地;三、苏联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四、苏联取消帝俄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五、中东铁路同意由中国赎回。六、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外蒙古有完全的主权。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中比通商条约》于同治五年(1866年)生效,到1926年10月26日条约届临期满。1926年4月16日,北京政府外交部照会比利时驻华公使,表明中国政府决定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比利时缔结新条约。比利时政府显然并无谈判缔结一个新条约的诚意。他们希望拖延新条约的签订,而继续享有旧条约的优惠。10月5日,顾维钧出任代理国务总理。他认为,不能让比利时这样无限制的拖延下去。但是比利时拒不接受中国的提议,终止谈判,并将争议提交海牙国际法庭。面对比利时的无理立场,1926年10月,在顾维钧的主持下,北京政府对外宣布了终止中比条约的声明。

繁花似锦

北京政府毫不退让的立场迫使比利时政府重新回到谈判桌。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不怕西方缔约国强硬反对主动出击,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清末民初几十年,凡是中外谈判交涉的争执,总是以中国吃亏收场。但是从巴黎和会开始,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一批职业外交官步步艰辛地转守为攻,他们在军阀混战、派系纷争的特殊政局下,超然于各政治派别,极力争取民族利益,维护国家尊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布鲁塞尔——比利时王宫

五、再度出山,投身抗日

1928年6月,随着东北军阀张作霖撤离北京,国民革命军宣布北伐完成,北洋政府彻底走向终结。被北伐军视为北洋政府“帮凶”的顾维钧被国民政府列为通缉犯,无奈前往欧洲暂避风头。后来,经过少帅张学良斡旋,国民政府撤销通缉令。随着中日关系的日益紧张,为了应对日本人,蒋介石想到了顾维钧——这位经验丰富的“抗日外交专家”。于是,他请张学良说服顾维钧南下为国家效力。为了民族大义,顾维钧不计前嫌接受了邀请,再度走到了抗日外交的前沿。

张学良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顾维钧在东北看到了日寇惨无人道的暴行和东北人民不屈不挠抵死抗日的决心,更激励了他收复失地的信心。不久,顾维钧被任命为解决中日争端的国联中国代表兼中国驻法公使,他参与了控诉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日内瓦会议,最初促成了国联做出日本侵略中国的结论,并进而促成了战后的东京大审判。1932年起,顾维钧先后任驻法、英、美大使和驻国际联盟代表等职。尽管在蒋介石政府中他一直不受待见,始终没有进入决策层,但他依旧冒着被日本暗杀的风险,参与主持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谈判,争取到了不少国际援助。

瑞士——日内瓦湖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战略封锁。中国获得军需物品便主要依靠西北和西南的陆路交通线。当时滇越铁路最为便捷。因此,设法让法国殖民者同意假道越南运输成为焦点。从1937年7月30日起,顾维钧就开始交涉。在他的一再活动下,中国争取到了过境运输的便利。直到欧战爆发,印度支那通道大都对中国开放。为了扩大国际支持,1943年1月11日,中国和英国在重庆签订《中英新约》。新约宣布废除英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顾维钧全程参与中英新约谈判,对条约签订起了重要作用。

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

1944年,反法西斯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8月21日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9月,顾维钧以首席代表身份出席了顿巴登橡树园会议第二阶段的会议,这个会议提出了战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以取代已名存实亡的国际联盟。顾维钧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将要成立的“联合国”的重要性,他采取务实的方法,基本接受苏英美第一阶段会议已经讨论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补充意见,保障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中国提出的补充意见后来都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

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1945年4月25日,顾维钧任中国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大会代表,并代理代表团长参与了联合国宪章起草。在决定中国代表团人选时,顾维钧从国家民族大义出发,建议应让中共派代表参加。蒋介石接受了顾维钧的建议,同意中共代表董必武加入中国代表团。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在旧金山举行,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第一个签字,使中国成为4个发起国中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也在宪章上签了字。在这次会议上,顾维钧和董必武二人合作默契,彼此留下良好印象。12月,顾维钧任中国出席联合国第一届大会代表。

顾维钧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六、坚守底线,青史留名

人在江湖总会身不由己,无论再怎么从国家大义出发,时间长了也难免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毕竟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抵挡不了时代的洪流。在解放战争期间,顾维钧多次为国民党方面争取到了美国援助,这也使得他上了中共的战犯名单。不过考虑到中共一向是深明大义,而顾维钧又有巨大的声望,也许中共此举是为了保护顾维钧免遭当局猜疑和迫害。

台湾行政大楼

1954年10月,台湾当局与美国谈判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大陆沿海岛屿成为台美条约谈判过程中的一个焦点。围绕如何处置金门、马祖等岛屿问题,台美之间展开了一轮交涉。当时,顾维钧作为台湾当局的”驻美大使”与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作为谈判《共同防御条约》的两个全权代表,自始至终参与了台湾与美国间关于条约交涉的整个过程。在反对”两个中国”问题上,无论是顾维钧还是叶公超,都与蒋介石一样态度鲜明,始终坚守维护国家统一的底线。

蒋介石像

1956年2月,顾维钧递交辞呈。4月,被免”大使”职务,同时被聘为台湾”总政府”资政。1957年1月,经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多次投票,早年学*国际法的顾维钧当选为国际法院法官,1964年当选为副院长,直至1966年才正式告退。退休后的顾维钧定居美国,但一直心系祖国没有入美国籍,1972年,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之际,出席第二十七届联大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章含之受毛**所托,特地去拜访了顾维钧,还邀请他日后方便的话回国访问,这令顾维钧感动不已。

嘉定——孔庙

到了晚年,顾维钧更加思念故国家园。他每天的晚餐必吃中餐,特别想吃家乡上海嘉定的塌棵菜和罗汉菜。只要有上海来客,他都要问去过嘉定否?1983年,他的女儿顾菊珍回国观光,顾维钧再三嘱咐女儿一定要到家乡看看,并将他珍藏多年的明代”嘉定四先生”和民族义士侯峒曾、黄淳耀的墨迹带回献给国家。女儿回到美国后,把家乡的所见所闻告诉了父亲。顾维钧激动不已,把画册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他还给家乡写了一封信,感谢家乡对他的关心厚爱,盛赞故土发生的巨变。

顾维钧手迹——《月是故乡明》

97岁那年,他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张嘉定县城的地图,图中央是家乡高耸的古塔,下面写”孔庙”两字,又画东西大街,西端写”西门”两字,那就是他美丽的家乡,一个典型的江南古镇。在嘉定博物馆中,保存着顾维钧于1984年亲笔书赠的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应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之邀,晚年的顾维钧以十七年心血完成了长达十三卷,600万字的巨著《顾维钧回忆录》。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于纽约寓所无疾而终,享年98岁。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前往麦克逊大道坎培尔殡仪馆吊唁;顾维钧的遗体安葬于纽约芬克里夫墓园。

白玫瑰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胡惟德1863(胡惟德同文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