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二中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二中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河北省滦南县二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阅卷人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80.0分)1. (本题4.0分)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示意图,该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2. (本题4.0分)如表为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据此可知,秦汉时期农具类别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农具种类铁犁、铁锸、铁钁、铁斧耧铧铁铲、铁锄铁镰所占比例61%7%22%10%A农业经济采用个体生产B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C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特征D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3.
2、(本题4.0分)历史学家认为,特定历史时期会有特殊的时代内涵,时代内涵又可用关键词总结。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时代关键词是A秩序与法治B纷争与变法C守护传统与争鸣D民族融合与皇权至上4. (本题4.0分)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992年,宋太宗下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这表明A工商皆本已经成为时代主流B参加科举需由州郡长官推荐C门第成为选官入仕重要条件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5. (本题4.0分)有人对下图中的人物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图中的诗人应是A孟浩然B
3、王勃C李白D白居易6. (本题4.0分)“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变法,历任太子中三司使等职。熙宁五年,淮南饥荒,沈括受命巡察,发放常平仓钱粮,疏通河渠。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富县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后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材料中沈括的经历主要可以用于探究宋代()A科举完善与社会流动B经济繁荣与社会保障C士人品格与科技进步D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7. (本题4.0分)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开凿时间河道走向起止点隋朝运河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点,呈
4、纵横形状涿郡余杭元朝运河元世祖时呈南北垂直形状大都杭州A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B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D运河运输成主要的运输方式8. (本题4.0分)在东非,中国瓷器在千百年以后仍是考古学家触摸得到的,不像成千上万匹中国丝绸无影无踪地消失在湿热的气候里,更令人惊喜的是近年来在东非海岸外沿发现有中国古代沉船。这说明A瓷器受到非洲人喜爱B中非交往史源远流长C丝绸在非洲较少发现D宋以后中非交往增多9. (本题4.0分)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
5、班”。这一制度的实施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10. (本题4.0分)明代士人顾宪成认为:“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也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这反映出当时A心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B八股取士阻碍社会进步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D传统等级秩序受到冲击11. (本题4.0分)鸦片战争后,中国很多地理学者撰写了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姚文栋的滇缅勘界记、邓承修的中越定界图等,其影响传播甚广。据此可知,当时()A经世致用思潮初兴B西方史地知识广泛传播C民族意识日渐觉醒D官方高度关注边疆问题12. (本题4.0分)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条约谈判:“怡亲王深深明白,对于咸丰皇帝来讲,开放天津不是个事儿,赔银一千六百万两也不是个事儿,带几百人进京换约也不算事儿,就这个夷人亲见皇帝,它是个事儿,事关国体啊。”这反映出清政府A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B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开始愿意融入全球化D重视国际条约的签订13. (本题4.0分)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一直都在利用太平天国引发的
2.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纤维素是马铃薯的重要贮能物质A.几丁质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D.脂肪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C.羽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部分结构和功能如下图所示,⑤表示相关过程。
.[db:内容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二中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