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唐朝诗人罗殷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诗中“平陈业”是谁的功绩(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2. “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据此,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有( )
①沟通了南北的交通
②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③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④推动造船业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唐太宗重视( )
A. 任用贤才 B. 民生大计 C. 民族关系 D. 整顿吏治
4.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 知州 B. 通判 C. 转运使 D. 宰相
5. 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 B. 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 D. 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6. .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其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时的一幅是( )
A. B. C. D.
7.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A. 会子 B. 关子 C. 交子 D. 银票
8.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苏湖熟,天下足”
9. 下面图画内容能说明“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的是( )
A. 《洛神赋图》 B. 《步辇图》 C. 《清明上河图》 D. 《天王送子图》
10. 元朝时,境内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此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
A. 畏兀儿族 B. 回族 C. 藏族 D. 突厥族
11. 元朝设置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
A. 行省 B. 宣政院 C. 澎湖巡检司 D. 台湾府
12. 弗兰西斯 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是指( )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 明太祖给子孙留下了“不许立丞相”的祖训,其目的是( )
A. 强化皇权 B. 控制军队 C. 钳制思想 D. 八股取士
14. 我国古代有种文章体裁,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句型、字数都有严格规定。这种文章体裁是( )
A. 律诗 B. 散文 C. 骈文 D. 八股文
15. 一位外国朋友希望能游览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他应该去( )
A. 沈阳故宫 B. 北京故宫 C. 万里长城 D. 避暑山庄
16. 中华老字号“王麻子剪刀”历史悠久,曾享誉海内外,它的制造技术早在我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就有详细的介绍。该书是( )
A. 《本草纲目》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梦溪笔谈》
17.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不断壮大,这和他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哪一个口号有密切的关系(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伐无道,诛暴秦
C. 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 D. 均田免赋
18. 17世纪末,当沙俄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组织两次反击战打败沙俄的皇帝是( )
A. 顺治 B. 康熙 C. 雍正 D. 乾隆
19. 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被誉为国粹的是( )
A. 越剧 B. 粤剧 C. 京剧 D. 昆曲
20.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 )
A. 君主专制制度 B. 闭关锁国政策 C. 重农抑商政策 D. 休养生息政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21. 描叙与评价
下列各句有的是作者对历史的叙述和描绘,有的是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评价,请将字母内容分类,填写在相应的序号。
①对历史的叙述和描绘:______ ②对历史的看法和评价:______
A.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举官吏。
B.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
C.宋辽和议,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D.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E.郑成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F.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2.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读图回答问题
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统一王朝的疆域图。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两图所示王朝的名称,并说明理由。(要求:至少两项理由,证据充分)
图1所示王朝为______,判断理由______。
图2所示王朝为______,判断理由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8.0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举制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因此,科举制度不但得到了唐代统治者,而且得到了以后各个王朝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依据材料,概括科举制在唐代产生的影响。
24. 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材料一杜甫《忆昔》(部分)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
–王谠《唐语林》
材料三据统计,《全唐诗》有诗歌 48900多首,诗人2200多人。其中进士是盛唐时期诗人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诗家风格既有“摩诘之高妙,太白之俊逸,昌黎之奇崛,义山之窈眇”,又有“如郊之寒,如岛之瘦,如李贺之诡奇”;而杜诗则包罗万象,集众家之长。翻检唐诗,题材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讽喻诗、怀古咏史诗等等,描述内容从朝廷大政到市井风情,举凡三教九流、生活琐事等都被唐诗囊括殆尽。
(1) 依据诗的前六句,“开元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请指出材料二中“安禄山反”所指的历史事件名称及其影响。
(3) 杜甫的诗有“ ______ ”之称。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简要说明他的诗得此称号的原因。
(4) 依据材料三,概括唐诗的特点。结合所学,从多个角度分析唐诗兴盛的原因。
25. 交流与冲突是人来文明的基本方式。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 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两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2) 图三、图四两位历史人物相同的经历是什么?
材料二:如图
(3) 观察《唐宋代海上交通路线图》,运用图上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宋海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 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浩浩荡荡的船队,一路上留下明朝强大的影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最远到达了哪些地方?你怎样理解这一“壮举”?
材料五:乾隆皇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6) 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心态。它给中国发展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7) 古代文明的交往有和平交流和暴力冲撞两种方式,它们都促进了文明发展,从以上材料中找出和平交往方式的事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故唐朝诗人罗殷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诗中“平陈业”是隋文帝的功绩。
故选:A。
本题以“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589年隋灭南陈,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的统一。
2.【答案】A
【解析】据题干“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有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故选:A。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知道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有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解析】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唐太宗重视民生大计。唐太宗在位时认识到君民的关系如同舟水,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即人民可以支持你的统治,也能推翻你的统治。所以他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等。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故选:B。
本题以“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依托,考查贞观之治。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
4.【答案】C
【解析】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转运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转运使的职责。
5.【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市民文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需要掌握宋朝市民文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宋朝市民文化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只有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四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澶渊之盟定立的双方、主要内容及影响。
7.【答案】C
【解析】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货币也用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故选:C。
本题以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货币的演变。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南迁的人民也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当时政府的重视,南方得到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经济发展中的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认识。
注意准确识记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有关内容。
9.【答案】C
【解析】能说明“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的是《清明上河图》。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加,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清明上河图》。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加。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内容。
10.【答案】B
【解析】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回族的形成。元朝时,境内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解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设置管辖琉球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故选:C。
本题以元朝设置管辖琉球的机构为依托,考查澎湖巡检司。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12.【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西方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材料中“第一种文字方面”的是印刷术,“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的是火药。“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的是指南针。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注意识记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3.【答案】A
【解析】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既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又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明太祖给子孙留下了“不许立丞相”的祖训,其目的是强化皇权。
故选:A。
本题以明太祖给子孙留下了“不许立丞相”的祖训为依托,考查明朝君主集权强化。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4.【答案】D
【解析】我国古代有种文章体裁,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句型、字数都有严格规定。这种文章体裁是八股文。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所以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故选:D。
本题主要考八股文查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八股文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解析】一位外国朋友希望能游览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他应该去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北京故宫。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故宫的地位。
16.【答案】B
【解析】题目给出“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代《天工开物》的地位。
17.【答案】D
【解析】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不断壮大,这和他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有密切的关系。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
18.【答案】B
【解析】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大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雅克萨之战的相关史实。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雅克萨之战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被誉为国粹。
故选:C。
本题以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被誉为国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京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解析】据材料造成中国“与外世隔绝”的状态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担心西方的殖民侵略,防止沿海民众同外国勾结威胁自身统治,决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本题主要考查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应重点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历史影响.
21.【答案】A、C、F B、D、E
【解析】叙述和描绘是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阐述。看法和评价是对某个对象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分析、研究和评估,从而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A、C、F都是陈述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描绘,B、D、E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和结论,都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故答案为:
①A、C、F;②B、D、E。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元朝 都城大都;中书省;行省名称;宣政院;诸汗国等 清朝 都城京师(今北京);《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乌里雅苏台将军;疆域四至(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北接西伯利亚、南至南海诸岛)等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元朝;理由:都城大都;中书省;行省名称;宣政院;诸汗国等。图2:清朝;理由:都城京师(今北京);《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乌里雅苏台将军;疆域四至(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北接西伯利亚、南至南海诸岛)等。
故答案为:
图1:元朝;理由:都城大都;中书省;行省名称;宣政院;诸汗国等。
图2:清朝;理由:都城京师(今北京);《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乌里雅苏台将军;疆域四至(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北接西伯利亚、南至南海诸岛)等。
本题以题干两张图片为依托,考查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知识。
23.【答案】据材料“科举制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因此,科举制度不但得到了唐代统治者,而且得到了以后各个王朝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可知,科举制在唐代产生的影响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故答案为: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小题1】(1)表现: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口众多、社会安定等。
【小题2】(2)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小题3】(3)“诗史”;原因: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小题4】(4)特点:数量巨大,名家辈出,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原因:政治上,科举制以诗赋取士推动了文人的诗歌创作;经济上,国力的强盛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风气上,包容与开放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唐诗的蓬勃发展;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提倡与重视,对唐诗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等。
【解析】1.
(1)据材料一《忆昔》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诗的前六句,“开元盛世”表现在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口众多、社会安定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开元盛世相关知识的掌握。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开元盛世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
(2)据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安禄山反”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相关知识的掌握。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3.
(3)据材料一《忆昔》内容与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结合所学可知,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诗相关知识的掌握。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诗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4.
(4)据材料三“据统计,《全唐诗》有诗歌48900多首,诗人2200多人。其中进士是盛唐时期诗人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诗家风格既有‘摩诘之高妙,太白之俊逸,昌黎之奇崛,义山之窈眇’,又有‘如郊之寒,如岛之瘦,如李贺之诡奇’;而杜诗则包罗万象,集众家之长。翻检唐诗,题材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讽喻诗、怀古咏史诗等等,描述内容从朝廷大政到市井风情,举凡三教九流、生活琐事等都被唐诗囊括殆尽。”从中获取到唐诗的特点是数量巨大,名家辈出,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唐诗兴盛的原因主要有:政治上,科举制以诗赋取士推动了文人的诗歌创作;经济上,国力的强盛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风气上,包容与开放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唐诗的蓬勃发展;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提倡与重视,对唐诗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诗相关知识的掌握。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诗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5.【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两位历史人物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高僧,都对佛教深有研究;都为完成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
(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三、图四两位历史人物–戚继光和郑成功相同的经历是都曾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3)观察《唐宋代海上交通路线图》,运用图上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海外贸易范围广,可通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非洲东南海岸;东南沿海出现广州、泉州、明州等大商港。
(4)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宋朝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政府政策鼓励,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及航海技术提高等。
(5)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指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6)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心态。它导致了中国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
(7)古代文明的交往有和平交流和暴力冲撞两种方式,它们都促进了文明发展,从以上材料中可知,和平交往方式的事件有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故答案为:
(1)都是唐朝高僧,都对佛教深有研究;都为完成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两点即可)
(2)都曾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3)特点:范围广,可通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非洲东南海岸;东南沿海出现广州、泉州、明州等大商港。(一点即可)
(4)宋朝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政府政策鼓励,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及航海技术提高等。(2点即可)
(5)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从特点和意义方面两点即可)
(6)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
(7)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小题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唐宋海外贸易的特点、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因素、郑和下西洋、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古代文明的交往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唐宋海外贸易的特点、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因素、郑和下西洋、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古代文明的交往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2018-2019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2018-2019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