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以下展示关于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春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这种变化()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 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主张“万乘之主(注:指君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由此可知()A.儒家与法家都重
2、视道德 B.三者均认同国家一统C.孔孟和韩非均推崇霸道 D.儒法都主张王权独尊3.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4.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
3、”可以民富国安 D.君主要以法治国5.汉武帝时,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这一材料说明董仲舒()A.继承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B.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D.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6.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A.分化为不同的派别B.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7.董仲舒认为,在宇宙中,没有人是不行的,人
4、的力量在这个宇宙系统中有极大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只给予事物以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必仍待人的努力”。这反映出,董仲舒的思想()A.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B.否定人君的绝对权威C.成为汉代的官方哲学D.意在削弱上天的作用8.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俗变革9.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
5、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0.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A.体现了政府对外来文化的开明政策 B.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C.有助于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D.表明弃儒从佛的现象已相当普遍11.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僵化,王阳明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他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据此可知,这一理论()A.坚决反对研*儒学经典 B.主张格物致知寻求天理C.隐含着平等自由的倾向 D.受到西方人文精神影响12.在唐代,人们喜好的是庶民不易得的大鱼大肉、珍馐佳馔。宋代则不必山珍海味,一些常见的食材原料就能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这种食风的变化()A.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说明士族文化的普及C.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 D.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13.明清时期,“善书”在民
(2)根据居实度如图乙(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选填“A”“B”或“C”),此时温“右”)图。^∘C;E确度如图乙所示为℃;图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选填“左”成A”’B’
.[db:内容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