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老教材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精校),以下展示关于2023年2月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老教材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精校)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1.本试
2、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难解,一在于断章取义。由孔子所谓的“不学诗,无以言”,可勉春秋是一个言必称诗的时代。而春秋学者称引赋诗,往往各取所需而望文生
3、义,使得诗之原初义渐远而文本义得以强化 战国录子时诗之原初义渐已失传,其只能“以意逆志”推论之。荀子的引诗证言,又将断章取义从外交场合的交流意会转化为学术论著中的引经据典,断章所取之义,使脱离子诗作为乐歌、用于礼仪的原初意义,而成为仅剩下道德赋能、语言赋义的文本形态。其文本义随引用者的理解而随意游移。二在于汉儒解经。两汉经学的功能,不是求其真论其实,而是借助前代经典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为汉王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学理支撑。以禹贡治河,借助历史经验管理水道;以洪范察变,形成五行学说确定天人秩序;以春秋决狱,建构历史价值观用以评骘行政得失,三者皆直面客观现实而能够引证。而以三百篇为谏书,在赋
4、予了诗的政治经典性地位的同时,也使得诗失去了求真求实的必然性,与时俱进地跟着政治学说在不断调整、从辨风知政、补察民情的王道之作被解读为颂美先王、讽刺昏庸之说。末儒最能体会汉儒借助经典稳定世道、引导人心的用意,但其不能不面对唐以诗赋取士、宋以策论科考的新需求。汉王朝奉若神明高高在上的经典文本,其知识体系及其学说已经在更学、子学、玄学、释道的传承之中被重构、被阐释。汉儒在五经中寄托的政治理想、价值认同、制度建构以及文本阐释已经无法面对近世的读书人,更无力像汉代那样作为经验提供给帝国用于国家治理。宋代的疑经风气,与其说是对汉儒解经的反思,毋宁说是宋儒对经学传统的自救。他们是在维持经学地位的前提卞,对
5、汉儒的不合理的阐释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或者完善。朱森诗集传中对汉儒曲解之诗有所解放,但对“郑卫之诗”要比汉儒更加深恶痛绝。宋儒改良式的解经,是对汉儒经说的修订,其所打开的门径。却成为明清怀疑、放弃诗经经解并自立新说的坦途。这一坦途解放了诗经,使得原本被误解被曲解的诗作,可以去除外部的捆绑而活泼存在,但却无意中将之引血了望文生义的歧途,即不再关注时世背景、制度形态、礼乐用义而直接解读,或径将之作为民歌,或多言为欢女爱,或常为阶级斗争,诗经刚从经学清规裁律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便又进入到随心所欲的阐释之中。按仲舒时代因“诗无达话”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经解,给诗经一个方向性、规定性的解读,使得诗经成为一个超
6、稳定的学理形【高三2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1页(共8页)】态,给此后的诗学提供了诗学肌理和叙述样板。但后经学时代,研究者或以经说为本,在传统的说解之中顾盼自如.或弃经解于不顾,在文本表层感悟生发。此两途,自宋儒以来便日渐分道扬镳,至今仍为余风日炽,未能代雄。故研究诗经者离开经解便茫然苦苦凭据,阅读诗经者则弃其旧说,以己度人,以今例古的诗经注释层出不穷、诗义阐释更加莫衷一品要想在经学阐释的道德赋义与断章取义的文本直解中寻求到更为理性中和的研究之路,则必须回归到诗所形成的历史现场,从礼义、乐义、注义、经义四个向座对诗经的篇章进行详细考察,穿越历代经解的迷障,以历史考证的眼光审视存留于诗篇
7、中的礼乐用义,结合文献记述,对诗的文本进行尽可能质实的解读。(摘编自曹胜高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与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学者称引赋诗或引诗证言往往各取所需、断章取义,这使得诗渐失其原初意义。B.汉儒解经并不是为了求真论实,而是为了借助前代经典形成理论体系,以服务于国家治理。C.在汉代被奉为神明的经典到了宋代开始被质疑和重构,宋儒通过对汉儒解经的反思来自救。D.自宋儒以来,诗经研究逐渐走上两途,要么以经说为本,要么弃经解于不顾,二者互不相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点明诗经难解,并从断章取义和汉儒解经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证。B.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出要“,”,勉励人效法贤者,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从而改过迁善。(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通过描写不畏湖面凄冷、平稳泛舟的情景,表现诗人超越世俗宠辱得失的襟怀。(3)古代诗人常常将月与人对照,抒发因时空无限、宇宙无穷而引起的迷惘和感伤,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
.[db:内容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2023年2月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老教材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精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