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习题(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题
一、单选题
1.巴黎和会规定,每个民族都享有建立主权国家的权利。但在划分主权国家的疆域时,英、法并未考虑实际情况,以至于新成立的民族国家也包含了其他民族。如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极力要求并入德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法按照自己意图瓜分世界 B.巴黎和会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
C.民族自决原则未得到真正落实 D.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
2.《国际联盟盟约》:“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所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秩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约上之一切义务……”这一规定( )
①体现了国际法日益受到重视
②说明国际联盟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③反映了国联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主张
④表明各国希望通过国际法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赖因哈德西德尔认为:“随着一战后幸存的丈夫的回归,一场围绕家庭地位的斗争将不可避免。”在这场家庭内的争夺中,英国妇女们再也不会回到战前“家庭天使”时代中去了。据此可知一战( )
A.促使男女平等意识深入人心 B.冲击了英国的社会关系
C.推动妇女政治地位大幅提高 D.导致女权运动席卷欧洲
4.下表内容摘编自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据此判断,威尔逊的主要目的是( )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A.消弭民族情绪 B.开放全球门户
C.构建合理秩序 D.维护世界和平
5.《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非战公约》( )
A.对于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未体现维护和平的内容
D.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国际纠纷的原则
6.有学者指出:“19 世纪末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 争 。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 ,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这说明( )
A.产业高度重合带来英德激烈竞争
B.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大体相当
C.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
D.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7.巴黎和会上,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这说明委任统治( )
A.解决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符合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要求
C.是战胜国维护殖民统治的新方式 D.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8.1920年,德国派遣使节到华商谈恢复通商事宜,次年签订了《中德通商条约》。其中关于关税税则的规定为:“两缔约国约明,关税税则等事件,完全由各该国之内法律令规定”。该规定( )
A.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 B.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的影响
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9.1914年,列宁发表了《论民族自决权》一文,其民族自决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民族压迫和殖民统治;一战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则从典型的西方民主观点出发来关注民族自决问题,强调尊重殖民地人民之公意等。由此可知,列宁和威尔逊的观点都( )
A.意图构建世界政治新秩序 B.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
C.赞成不同国家应和平共处 D.利于一战后新体系的形成
10.学者资中筠说:“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A.试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C.支持中国的反日斗争 D.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
11.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前,美、英、法三国对国联提出了各自的构想:美国主张允许德国和小国加入国联,并要求由国联管理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法国规定德国不得加入国联,并要求在国联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设立国际总参谋部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而英国则希望国联成为几个大国之间仲裁纠纷的组织。这反映出( )
A.列强反对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B.国联重新确定了欧亚国家版图
C.国联在维护和平方面未发挥作用 D.主要大国争夺国际事务主导权
12.1933年,德国历史学家艾瑞克·布兰春保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确实存在诸多外交失误(如不应与奥匈帝国结盟),但其目的只是希望能获得与其他大国等同的利益,从未意图发动战争。该史学家意在( )
A.为德国的战争责任作辩护 B.鼓动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
C.把战争责任推给奥匈帝国 D.重新塑造德国的国际形象
13.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的牺牲。这反映出华工参战( )
A.为协约国胜利作出贡献 B.使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C.打破德国“速决战”计划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4.1918年,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西方文化已度过创造阶段,未来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没落:同时代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欧洲中心市论。这两部著作均引起普遍关注。这折射出( )
A.欧洲衰落已成社会共识 B.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
C.西方史学研究遭遇瓶颈 D.战后欧洲文化破旧立新
15.有学者指出,一战的爆发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还有另一个甚至更重要的理由——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的泛滥,导致原本正常的谈判和妥协无法被接受。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 )
A.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战 B.民族主义泛滥是导致战争的根源
C.一战爆发与参战国外交缺乏理性有关 D.谈判与妥协使国际形势趋于平稳
16.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9月30日国联行政院会议**称:“鉴于满洲之特殊情形,撤兵必有相当时间”“就现在之情形而论……继续讨论系属无益”,遂宣布休会至10月14日。这表明国联( )
A.不干涉地区事务 B.难以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成员缺乏普遍性 D.会议实行“全体一致”的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1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8年10月底,随着一战临近尾声,奥匈帝国的民族地区纷纷宣布独立,帝国的主体奥匈也解除了共主联邦关系。1918年11月3日,帝国军队与协约国军队达成停火协议。1919年9月10日,美、英、法、日、意等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圣日耳曼条约》。条约规定奥匈帝国正式解散,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王国独立,并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个省的部分领土及古斯滕兰、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将布科维纳归还治罗马尼亚。不仅如此,还规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由志愿兵组成的军队不得超过3万人;经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同意,禁止德国和奥地利合并。由于奥地利国家弱小,它只有借助德国才能翻身,又因两国都受到协约国的制约,1938年德国和奥地利还是合并了。
——摘编自张卉妍《一战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圣日耳曼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签订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圣日耳曼条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爆发,德、意两国法西斯化和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英国群众厌战、追求和平的呼声更加高涨。和平主义运动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对外战略,英国的许多精英人士本身就是和平主义者,自由党和工党都制定了和平主义的外交总路线。在和平主义思潮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执政党的任何增强国家军事力量的措施都会因受到反对党和和平主义者的批评而流产。1935年英国大选,在国际局势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工党仍然以反战为口号。和平主义者的惯性战略思维使得英国用重整军备的手段来制止战争变得不可能,直到二战爆发,和平主义者的言论失去了市场。
——摘编自丁英胜《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军事战略与对欧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平主义运动高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
19.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结束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材料三: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安全机制不包括美国和苏俄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这本身就是国联权力结构的严重缺陷,是国联最大的“先天不足”。而在国联内部,英法(在一段时期内还有意大利)占有更多的权力,这也与现实的大国实力格局相悖。国联的致命错误之一,就是把建立国际和平机制与处置战败国混在一起,以致国联事实上沦为了维护凡尔赛体系的一个工具,其基础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徐弃郁《全球性安全机制的演变及前景》
(1)材料一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2)材料二中列宁指的是哪“两个大国”?华盛顿会议是怎样“埋下了第一批火种”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和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爆发后,有北洋政府官员建议对德国宣战,认为这样既可以收复山东,又能借机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的声音。大战期间人力资源匮乏的英法相继在中国直隶、山东等省招募华工14万多人,从事战地和后方保障工作。大战结束后,广大华工得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不能收回山东时,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政府维护国家利益。留法万余华工举行集会,警告中国代表,若在和约上签字,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时人在谈到中国代表拒绝签约的原因时说:“其力乃在巴黎之华工及学生”。归国后,许多华工找到了传播新思想的沃土,着手组织工会,维护工人的权利,成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生力军。
——摘编自赵德生《一战华工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赴欧华工的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巴黎和会规定了每个民族都享有建立主权国家的权利,即民族自决的原则,但在划分主权国家疆域时未考虑实际情况,导致新成立的民族国家包含其他民族,也就是民族自决的原则并未真正得到落实,有些民族没有实现建立主权国家的权利,由此可知民族自决原则未得到真正落实,C项正确;二战后成立了较多民族国家,不能说明英、法按照自己的意图瓜分世界,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新成立的民族国家存在内部的矛盾,如捷克斯洛伐克内部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问题,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民族自决原则没有真正实现,没有体现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所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秩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约上之一切义务”可知,这一规定体现了国际法日益受到重视 ,反映了国联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主张 ,表明各国希望通过国际法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这一规定仅仅是约束缔约国,而不是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②的A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妇女们极力争取家庭地位的提高,不甘心再做家庭主妇,这必然冲击英国的社会关系,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男女平等,更谈不上男女平等意识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妇女参政议政,排除C项;材料只说明了一战对英国的影响,没有涉及欧洲其他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世界和平纲领》中提出“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和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其主要的目的是开放全球门户,便利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B项正确;威尔逊提出“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并非为了殖民地利益,而是美国利益,排除A项;美国试图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通过国际联盟攫取世界霸权,其目的并非构建合理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排除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非战公约》之所以对侵略者没有约束力,是因为列强各自的“保留条件”的存在,随时可调整其对外政策,从而为以后发动战争、参与战争提供了借口,B项正确;A项“根本毫无约束”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表述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D项“没有规定”说法错误,与题干主旨要求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19 世纪末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 争 。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 ,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可知,有学者认为,德国和英国的商人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这些问题最终将会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说明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两国在市场中的竞争,未提及产业高度重合,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可知委任统治是战胜国瓜分殖民地的一种更为隐蔽的殖民统治方式,C项正确;这种隐蔽的殖民统治方式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未完全解决,排除A项;委任统治并非真正为了殖民地的文明发展,排除B、D。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德国派遣使节到华商谈恢复通商事宜……关于关税税则的规定为:‘两缔约国约明,关税税则等事件,完全由各该国之内法律令规定’”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德国之所以派遣使节到华商谈恢复通商事宜,是因为一战中德国和中国分别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方,且德国战败,所以《中德通商条约》中“关税税则等事件,完全由各该国之内法律令规定”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中国主权,该规定体现出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的影响,B项正确;《中德通商条约》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命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排除C项;《中德通商条约》的签订并不能代表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反对民族压迫和殖民统治,威尔逊强调“强调尊重殖民地人民之公意”,二者观点都意图构建世界政治新秩序,A项正确;二人观点是关于民族自觉决的,不是基于意识形态安全,排除B项;二人观点是从不同角度看待民族自觉的,没有涉及不同国家间关系的,排除C项;一战后的新体系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列宁、威尔逊二人关于民族自决的观点推动了一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后来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可见,美国并未放弃想要领导影响和领导世界,且这种野心最终在华盛顿会议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A项正确;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二战后,此时并未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排除B项;1922年日本还未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不存在支持中国的反日斗争,排除C项;“彻底摆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美国主张允许德国和小国加入国联,并要求由国联管理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法国规定德国不得加入国联,并要求在国联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设立国际总参谋部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而英国则希望国联成为几个大国之间仲裁纠纷的组织。”可见美、英和法分别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国际联盟的方案,体现出大国对国际事务主导权的争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列强反对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排除A项;国联并未也无法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排除B项;“国联在维护和平方面未发挥作用”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从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确实存在诸多外交失误”“从未意图发动战争”可以看出,该历史学家为德国的战争责任作辩护,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鼓动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把战争责任推给奥匈帝国,排除C项;“重新塑造”不准确,也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的牺牲”得出华工参加一战,为一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A项正确;一战后中国并没有收回山东的主权,于是爆发了五四运动,排除B项;凡尔登战役打破德国“速决战”计划,排除C项;一战并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1918年”“西方文化已度过创造阶段,未来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没落”“猛烈批判欧洲中心市论”可知,1918年处于一战即将结束时期,一战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和伤亡,使得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西方文明深感失望,折射出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B项正确;“欧洲衰落已成社会共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西方史学研究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未体现“立新”,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的泛滥使得当时各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不够理性,从而失去了通过正常的谈判和妥协解决矛盾的可能性,最终促使战争爆发,C项正确;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战,说法正确,但这不是该学者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民族主义泛滥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源,排除B项;谈判与妥协使国际形势趋于平稳不是材料所述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鉴于满洲之特殊情形,撤兵必有相当时间……就现在之情形而论……继续讨论系属无益”可知,国联无意解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问题,其难以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B项正确;国联负有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排除A项;国联有缺乏普遍性的不足,排除C项;实行“全体一致”的原则,但是材料没有相应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7.(1)主要内容:确定奥匈帝国解体;承认匈牙利、波兰等国独立;强迫奥地利将领土割让或归还给相关国家;废除奥地利的普遍征兵制;禁止德国和奥地利合并。(答出三点即可)
主要目的:防范战败国重新崛起,维护英法在欧洲的霸权。
(2)评价:该条约是一战的战胜国强迫奥地利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奥地利丧失了大量的领土;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强化了英、法对国际联盟的掌控;加深了奥地利的民族仇恨情绪,客观上推动了法西斯力量的发展。
【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条约规定奥匈帝国正式解散,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王国独立”可知确定奥匈帝国解体;承认匈牙利、波兰等国独立;根据材料“并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个省的部分领土及古斯滕兰、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将布科维纳归还治罗马尼亚”可知强迫奥地利将领土割让或归还给相关国家;根据材料“还规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由志愿兵组成的军队不得超过3万人”可知废除奥地利的普遍征兵制;根据材料“经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同意,禁止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可知禁止德国和奥地利合并。
主要目的:结合条约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防范战败国重新崛起,维护英法在欧洲的霸权。
(2)评价:结合条约对奥地利的限制可知该条约是一战的战胜国强迫奥地利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奥地利丧失了大量的领土;结合条约对领土的划分可知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结合条约的目的可知强化了英、法对国际联盟的掌控;结合条约的影响可知加深了奥地利的民族仇恨情绪,客观上推动了法西斯力量的发展。
18.(1)原因:传统孤立政策的影响;一战造成的心理创伤使人们普遍反对战争、向往和平;一战后英国经济的衰退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助长了民众厌战、恐战的情绪;政治精英及政党政治的助推作用。(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使英国政府对世界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缺乏估计,对外战略逐渐僵化;延误了英国整军备战的进程;使英国在二战初期处于被动状态;最终演变为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经济危机爆发”“群众厌战、追求和平的呼声更加高涨”“许多精英人士本身就是和平主义者”“工党仍然以反战为口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传统孤立政策的影响、一战造成的心理创伤、英国经济的衰退、政治精英及政党政治的推动等方面概括。
(2)影响:根据材料“英国用重整军备的手段来制止战争变得不可能,直到二战爆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英国对外战略僵化、延误英国二战备战的进程、二战初期英国的被动状态、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等方面分析。
19.(1)国家:英、法等国。
原因: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办法: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2)国家:美、日。
方式: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限制了日本的海军力量;日本在中国问题上受到限制,从而为后来的美日之间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了火种。
(3)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苏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被排斥在外;美国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的影响;美国夺取世界霸权的目标没有实现;英法等传统欧洲列强的抵制。
【详解】(1)国家:根据材料一中的“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信息可知,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作战,加速了一战结束,再结合所学协约国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材料一中的“协商国”主要是指英、法等国。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战争机会向双方进行军火贸易,大发战争财;在战争后期又直接加入协约国集团,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办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解决武力”的办法是“十四点原则”。
(2)国家:根据材料二中的“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列宁所指的“两个大国”是美国和日本。
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限制了日本的海军力量,日本在中国问题上受到限制,从而为后来的美日之间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了火种。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的“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安全机制不包括美国和苏俄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这本身就是国联权力结构的严重缺陷,是国联最大的‘先天不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时苏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却被排斥在外,而美国却受到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的影响致使美国夺取世界霸权的目标没有实现也未参加;根据材料三中的“在国联内部,英法(在一段时期内还有意大利)占有更多的权力,这也与现实的大国实力格局相悖”信息可以得出,英法等传统欧洲列强的抵制。
20.(1)原因:中国政府希望借参战收回山东的权益、争取国际地位;一战期间,英法缺乏劳动力。
(2)贡献:推动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助推五四运动取得胜利;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国内工人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战爆发后,有北洋政府官员建议对德国宣战,认为这样既可以收复山东,又能借机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的声音”可知,中国政府希望借参战收回山东的权益、争取国际地位;根据材料“大战期间人力资源匮乏的英法相继在中国直隶、山东等省招募华工14万多人,从事战地和后方保障工作”可知,一战期间,英法缺乏劳动力。
(2)贡献:根据材料“大战期间人力资源匮乏的英法相继在中国直隶、山东等省招募华工14万多人,从事战地和后方保障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根据材料“大战结束后,广大华工得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不能收回山东时,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政府维护国家利益。留法万余华工举行集会,警告中国代表,若在和约上签字,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助推五四运动取得胜利;根据材料“归国后,许多华工找到了传播新思想的沃土,着手组织工会,维护工人的权利,成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生力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国内工人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题(含解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习题(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