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心得感悟3篇】,小编为你搜集了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扶贫干部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心得感悟3篇相关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分享!
广大党员干部们,让我们大力弘扬马拉松精神、绣花精神、蒙古马精神“三种精神”,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向人民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扶贫干部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心得感悟3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扶贫干部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心得感悟范文一
经过全国近三十万第一书记、两百多万扶贫干部的努力奋斗,已将绝大部分贫困户带上了脱贫奔康的康庄大道。但如何做到持续性脱贫、高质量脱贫、稳固性脱贫,这是摆在扶贫干部面前的现实问题。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想要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可以用好“三色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用好政策享受清单的“绿卡”。面对所结对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吃“大锅饭”。严格落实一户一策,一人一策,针对因病返贫、致贫的家庭,积极为其办理重特大疾病救助、申请临时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切实减轻其家庭负担;针对缺乏劳动力致贫,主动为其申报低保、高龄津贴、养老金等普惠性政策,保证其基本生活;针对缺乏技术致贫,为贫困户申请劳动技能培训,联系工作岗位,及时送他上岗就业。面对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发点球”的方式一一予以解决,切实落实一户一策,用好政策享受清单的“绿卡”,让“绿卡”成为贫困户脱贫奔康的“畅通卡”。
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用好帮扶措施落实的“黄卡”。为贫困户制定了“定制”的政策清单和帮扶措施,就不能让政策和帮扶措施仅仅落实在纸面上,而是应该走在“地里田间”落地落实。每月至少到结对的贫困户家中两次,仔细了解近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近期存在的生活困难,协助贫困户进行解决。比如对于急需出售农副产品的问题,就帮忙将贫困户的农副产品运输出去,协助销售,进一步增收创收;对于家中的教育、医疗、饮水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就联系相关部门进行“点对点”的解决,切实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严格做到每月至少两次入户的要求,用情用心走村入户,用好帮扶措施落实的“黄卡”,让“黄卡”成为帮助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的“幸福卡”。
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用好收入算账明细的“红卡”。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中,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是最重要的扶贫措施之一。在贫困户增收创收的措施中,用好收入算账明细的“红卡”是最有效的举措。采取半年一算的方法,到贫困户家中了解上半年的收入情况,明晰各项收入,如务工收入是多少、生产经营收入是多少、社会保障性收入是多少等,再根据收入分配比例,赓即修改制定后半年的针对性帮扶措施,对于务工收入低的,可以采取联系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对于生产经营收入低的,可以发动贫困户增加畜牧业的养殖力度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采取“问题导向”措施,根据收入算账中发现的问题,反向制定帮扶措施,用好收入算账明细的“红卡”,让“红卡”成为贫困户幸福生活的“明白卡”。
扶贫干部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心得感悟范文二
脱贫攻坚事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更是将“精准脱贫”作为必须坚决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攻坚脱贫、赶考脱贫,亟待我们全力、全心“赴考”这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鼓“重锤”正当时。2019年我国进入贫困摘帽的高峰期,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剩不到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要求全党上下必须坚持不懈做好脱贫工作,以不获得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赶考”脱贫最后一公里。作为我们攻坚在一线的“扶贫”卫士,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脱贫必须有我”的精神底气,积极投身“赶考”脱贫路。所谓“响鼓用重锤”,脱贫冲锋号角已经吹响,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重锤,以一鼓作气的精神尽锐出战、迎难而上,谨防再而衰,三而竭,特别是基层青年党员干部,要充当领头雁、主鼓手的作用,带领基层敲响脱贫冲锋鼓,吹响摘帽集结号。
聚焦脱贫“边角地”,着眼精准远佛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今后两年是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一年,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一些贫困问题突出的地方,比如四川大凉山等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要重点拎出来帮扶,决不能搞形象样板、虚假政绩的东西。这就需要扶贫一线干部与困难群众上下一心,以“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的坚定决心,于“精准”处着眼,远离假大空、蜻蜓点水式的“佛系”扶贫,进一步聚焦聚力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边角地”问题,着眼于“聚力”“精准”进行“梳边理毛”,勇于闯关夺隘,助力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扶真贫、真脱贫。
甘当扶贫老黄牛,淘尽“穷根”始得金。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在脱贫攻坚的最后紧要关头,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最后一公里以百米冲刺的韧劲开拔。青年党员干部要学*焦裕禄“把泪焦桐成雨”的实干担当,要发扬新时代“上山下乡”的赶考精神,把基层当作展现作为的平台,甘当“脱贫路上的老黄牛”,犁好脱贫“最后一公里”地。以“实干”当头,守“脱贫”初心,担“扶贫”使命,找“边角”差距,抓“短板”落实。发掘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造血潜力,授人以渔,促进贫困地区自身的涅槃重生。打好扶贫+脱贫的组合拳,在实干上下真功夫、流真汗,淘尽“穷根”始得金。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正逢“赶考”脱贫最后一公里,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决战新时代脱贫新使命,保证2020年全国实现如期脱贫,取得真经。
扶贫干部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心得感悟范文三
8月4日,******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三十年来,下党乡的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前赴后继,一以贯之,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将昔日“九岭爬九年”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为今天“天堑变通途”的美好家园,走出了一条极具样本意义的“摆脱贫困”之路。
纸短情长,******的回信情真意切、饱含深情、语重心长,充满了对下党乡乡亲们、对八闽儿女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关怀,也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岗位上精准发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力争把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走稳走实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精准。政策能否精准得到落实,关键在于制定政策者是否真真正正了解基层贫困现状,是否摸清贫困户的需求和制约脱贫的因素是什么。******在宁德“三进下党”的故事已家喻户晓,而其中的精髓更是基层干部学*的重点。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是政策的宣传员,唯有熟读政策,才能更好地做好扶贫工作,切实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仍有个别干部,因自身不熟悉扶贫政策,对政策解读理解不不透,不清楚贫困户现状,导致在指导贫困户脱贫过程中无从下手,胡乱施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脱贫攻坚进度,也给贫困户带来损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走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心存滴水穿石的坚持之心,不断开阔进取,集思广益,牢牢把握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深入分析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在“精准”上下更大功夫,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进行帮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尽最大能力让扶贫政策真正发挥作用。
走稳走实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务实。虽然目前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斐然,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填表上,根本没有精力去搞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没有工夫去帮助贫困人口。这样看起来好看,督查时资料很全,但实际上扶贫工作根本就没有实际效果,也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的进度。“扶真贫,真扶贫”,在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征程上,只有毫不松懈才能笑到最后。面对形式主义问题这最后一块短板,要有立抓立改的精气神,也要有“滴水穿石”的坚定决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工作就是要实打实干,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如实做好相关扶贫数据统计,将扶贫工作公开透明,保证扶贫工作经受的住群众及网络媒体的监督考验,严防脱贫攻坚工作走过场、打折扣,更要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查,摸清致贫所在,了解群众需求,不断提升扶贫工作业务技能水平,帮助贫困户开扩发展渠道,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提高贫困户受益,真真正正扶贫。
走稳走实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扶志。目前,一些地区的少数困难群众在思想上与国家扶贫的预期目的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甚至一些人还以当选“贫困户”为荣,自得其乐,不思进取。实际上,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只是一时,但精神贫困可能伴随一生。“扶贫先扶志”,小康不是别人送的,是靠自己创造的。最后这一关键的一公里,要转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改变部分贫困群众认为国家支持、干部帮扶是“理所应当”的观念,改变“吃喝拉撒靠政府”的不良风气,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只有当贫困群众靠自身振作起来,学技术、学经营、勤劳作、善持家,政府帮一把,自己蹬一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走完。
扶贫干部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心得感悟3篇
以上相关“扶贫干部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心得感悟3篇”范文模板,关注本网站,每日更新示例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db:内容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关于扶贫干部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心得感悟3篇(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