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以下展示关于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2023.0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现当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关系的密切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2、在这一事实前提下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现当代文论的产生背景,客观审视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整理国故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来自西方文学经验的异域激荡。但平心而论,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之际,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是压倒性的。而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苏联的文学理论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的诸种文学理论纷至沓来。一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俨然成为这些理论的试验场。实际上,每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不可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包打一切。因此,这期间的新潮迭起虽然声势浩大

3、,但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而言,却是丧失了一段自主发展和民族化转型的宝贵时间。学界常言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原意是指中国现当代文论至今没有一套自主自足的理论体系,并非指称古代文论在当下的失语状态。毕竟,古代文论的批评对象终究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白话文作品,其中“虚实”等具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或命题自然会存活在当下的文论话语之中,而那些伴随时代变迁已经走入历史的理论和概念也没有激活的必要。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学界欲通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彻底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状态,既有悖于中国现当代文论产生的客观背景,也不符合古代文论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此,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当代文论应

4、该重新审视调整其与西方文论、古代文论的关系,一方面不要过分依赖西方文论,一方面需要创造性传承古代文论的精华,即对于前者用减法,对于后者用加法。这个立论并非要否定西方文论对于现当代文论的影响,而是用合理借鉴和有效吸收的方式替代之前那种全盘接受的做法。近年来,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等批评策略受到国内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大家意识到西方文论并不尽然适用于中国文学批评,但是其中跨学科研究的理念、数理思维的运用等还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与此同时,激发和再生古代文论的批评话语,补强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甚至创造符合当下时代情境的新话语体系才是中国文论的当务之急。(摘自王兵中国文论建设的古今中西)材料二:新时期

5、以来,在建构文学批评话语的过程中,除汪曾祺等少数人外,大多数批评家基本上都沉溺于西方的批评话语,传统文学批评在他们的眼中已彻底失去对当代文学的阐释力。于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长时间缺乏“中国话语”。如何建构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而承传传统依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承传传统首先是重返传统,全面认识传统。长时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认识存在片面化倾向。比如有观点就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分析,凌乱琐碎,不成系统,其实这种判断只符合唐宋之前的文学批评,而与元明清之后的文学批评不符。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激活传统文学批评中诸如“气韵”之类

6、关键词的内涵,使其重获阐释力。然后是重建以人为重心的批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批评家就关注文学批评与人的关系,批评者将追求德行端正融入文学创作的考察之中,形成了重视“风骨”的文学风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的“向内转”,文学批评逐渐不再追求与作家、作品、读者的深度对话。在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引用中,进行一种自我封闭的话语缠绕,难见人性的光芒与社会人生气息。同时,这也直接影响着批评语言的成色。在这样的文学批评中,不见传统文学批评语言的通俗晓畅、形象温润与直抵批评对象的单刀直入。这样的文学批评最终也就势必为作家、读者所诟病。文学批评与时代生活紧密关联同样是我们的传统,比如魏晋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物的品评重在其个性风貌,而不是汉代末期所强调的道德品质,文学批评也就从重教化德行内容的评价转向重艺术个性的审美考察。今天的“新生活”,比如自媒体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变化,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学书写,也产生了新的文学形态,但这似乎还没有在我们的文学批评中得到回应。如此,这种文学批评与时代生活之间就有了“隔”

.[db:内容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