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虎头帽、呆萌可爱的狮子滚绣球壁挂、色彩鲜艳的五毒马甲……8月20日,记者走进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产品展示厅,一件件精美的刺绣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西秦会馆(西秦会馆盐都杂谈论坛)
↑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产品展示厅陈列的西秦刺绣代表作——老虎枕。
西秦刺绣是流传于宝鸡北部塬区的一种汉族民间刺绣,是指采用绣、贴、拼等手法,以平面、立体、浮雕等形式,融合刺绣元素做成的各种服饰、用品、工艺品的通称。
↑西秦刺绣代表作——老虎鞋。
千阳县是西秦刺绣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农村妇女手中小小的刺绣变成了富民强县的大产业,年产值8200万元以上。依托西秦刺绣,千阳县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传承千年的“母亲”艺术
宝鸡茹家庄西周井姬墓葬中曾发现红、黄、褐、棕4种色彩的刺绣印痕;《诗经》中记载了古周人在宝鸡地区织绸、制衣、刺绣的情景;法门寺地宫曾出土采用了蹙金绣、贴金绣、绣加绘等多种技法制作的精美西秦刺绣作品……大量的文物和丰富的史料证明,西秦刺绣在宝鸡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历史和现代在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的刺绣展览馆里交相辉映:布老虎、虎头鞋、镇宅狮等一件件带有历史气息和原生态元素的精美刺绣作品,让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纷纷惊叹于艺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闫家村妇女正在制作刺绣产品。
“这些作品出自村里的‘巧娘’之手。”闫家村党支部书记张青介绍,“在我们这里,姑娘出嫁,妈妈都要准备全套亲手绣制的绣品。小孩出生,奶奶和外婆也少不了送上虎头枕、虎头帽,表达祝福之意。”
↑西秦刺绣代表作——虎头帽。
↑西秦刺绣代表作——老虎枕。
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刺绣手艺作为西府地区妇女的必备技能代代传承,是一种“母传女,婆传媳”的“母亲”艺术。
在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里,能找到西秦刺绣“前世今生”的痕迹。
“福寿康宁”厅里,虎头枕、五毒马甲、“五福捧寿”布艺画等色彩斑斓;“花好月圆”厅里,石榴枕、双鱼枕、蛙枕、鱼荷包等刺绣作品精巧别致;“崇礼向善”厅里,万民伞等作品造型古朴;“继往开来”厅里,一群小学生正聚精会神地练习刺绣。
↑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福寿康宁”厅里展示的西秦刺绣生俗文化代表作虎头帽、肚兜、马甲等。
↑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福寿康宁”厅里展示的西秦刺绣寿俗文化代表作——五福捧寿。
作为一种植根于乡土的民间艺术,西秦刺绣不仅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民俗风情紧密结合,渗透到婚嫁、寿诞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千阳美苑刺绣非遗工坊里多种多样的西秦刺绣作品。
“你看这几种枕头,看似一样,但细看就会发现,枕顶的刺绣花样并不相同。”指着一排刺绣枕头,讲解员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给老年人用的,大多采用福禄寿图案,寓意健康长寿;给小孩用的,多采用五毒、老虎纹样,意在避邪镇恶,祝福小孩像老虎一样勇敢健壮;给新婚夫妇用的,则选择鱼戏莲、莲(连)生贵子一类的纹样,祝福他们家庭美满、多子多福。”
↑西秦刺绣代表作——彩凤壁挂。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和艺人的创新,到明、清两代,西秦刺绣的材质、技艺、表现内容和应用范围都得到了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西秦刺绣内容涉及龙凤狮虎、花鸟虫鱼、山水风景、戏曲故事、人文典故等诸多方面,应用范围从祭品、礼品、玩赏品拓展到生活中常见的衣帽鞋包、枕被帘帕等实用品。刺绣布艺作品也逐步从家庭自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
↑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产品展示厅陈列的西秦刺绣代表作——绣花鞋垫和烟袋。
西秦刺绣中蕴涵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艺术的方式传达朴素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称得上是西府地区千年来民俗和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飞针走线间的古韵新意
“西秦刺绣吸收了传统刺绣工艺,又融合了中国书画艺术,最大的特点是造型简洁、色彩明快。”闫家村非遗传承人李惠莲介绍,其绣法以平绣为主,结合悬绣、拼贴等多种工艺技巧,能够创作出多种形式的刺绣作品。
传统的西秦刺绣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如何在现代社会把这一非遗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千阳当地蕙质兰心的“巧娘”们一直在探索和创新。
8月20日,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里,教师王秀萍正为学生进行示范。指尖翻飞、针线游走间,五彩的丝线变成一只跃然绣布上的朱鹮。
↑“西秦仿真刺绣”创始人王秀萍为学生们演示刺绣手法。
↑王秀萍和学生们正在制作西秦仿真刺绣作品。
王秀萍将西秦刺绣的粗犷大气与南方刺绣的秀美入微完美结合。看着母亲和祖母刺绣长大的王秀萍,对刺绣技艺有着天然的热爱和极高的天分,16岁起就开始拜师学艺,还曾到苏州学习苏绣。
↑“西秦仿真刺绣”创始人王秀萍展示她的代表性刺绣作品——何尊刺绣。
振翅欲飞的朱鹮、鲜红诱人的千阳苹果……在王秀萍刺绣展览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令人惊叹。“这些作品与千阳当地元素密切结合,很受市场欢迎。”王秀萍说。
经常参加各种培训,接触各种风格的刺绣艺人和刺绣技艺的王秀萍,结合实际对传统西秦刺绣进行反复改良,创造出了“西秦仿真刺绣”技艺。
“比如,传统的西秦刺绣很少用到渐变色。我在创作的时候,加入了渐变色的丝线。虽然针法还是以西秦刺绣的传统针法为主,但绣出来的作品却更精巧逼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王秀萍介绍。
在闫家村,创新和改革从未停止。近年来,闫家村引入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技艺,并与现代流行元素嫁接,创新开发出十二生肖挂件、福禄寿饰品、镇宅对狮等30多个品类的产品,其中改良后的虎年儿童老虎帽供不应求。
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让西秦刺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绣”出富民兴业路
7月20日,闫家村村委会二楼培训教室里,一堂名为“粽子老虎香包制作工艺”的培训课正火热进行。教室里,学员们一边听讲一边认真练习缝制香包。
↑7月20日,闫家村村委会二楼培训教室里,非遗传承人李银惠正在给学员讲解“粽子老虎香包制作工艺”。
“镇上每季度举办一次刺绣技能培训班,每期14天,参加培训的都是来自全镇各村的脱贫妇女,我们会教大家一些实用的刺绣布艺技巧。”培训老师、非遗传承人李银惠说。
发展产业,最终要落实到富民增收上。像这样的培训,千阳县已经先后举办了100多期,培训6000多人次,辐射带动1.2万余名妇女加入刺绣工艺品制作行列。
↑7月20日,闫家村村委会二楼培训教室里,非遗传承人李银惠正在给学员讲解“粽子老虎香包制作工艺”。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曾经,老百姓并不富裕。“那时孩子小,丈夫在外打工,一天才能挣1.5元,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回忆过往,李银惠百感交集。偶然的机会,她做给孩子玩儿的青蛙枕居然卖出了3.5元。尝到甜头的她开始拜村里的刺绣大师李爱姐为师,系统地学起了刺绣。
↑记者试戴虎头帽。
很多当地的农村妇女就是这样与刺绣结缘,也通过刺绣改善了生活条件。随着生活越过越好,她们不仅仅把刺绣当作养家糊口的手艺,而且发自内心地爱上了刺绣。
下课后,跟着李银惠,记者来到她牵头成立的千阳县仟惠工艺品合作社,不大的生产厂房里,数十人在忙碌着。
↑千阳县仟惠工艺品合作社里,农村妇女正在缝制西秦刺绣布艺产品。
“合作社的订单一年到头不断,一年能卖出80多万元的产品。”李银惠说,今年,为了赶制订单,她还把在城里务工的女儿叫回来帮忙。
↑千阳县仟惠工艺品合作社里,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缝制西秦刺绣布艺产品。
如今的千阳县,刺绣产业让农村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年轻的姑娘媳妇都找到了创业增收的方式。
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千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近年来,千阳县将刺绣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多次邀请北京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为千阳刺绣产业发展把脉,编制完成了千阳县刺绣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工作措施,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要深入挖掘西秦刺绣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激活特色资源,彰显千阳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西秦刺绣产业的发展,千阳县委书记刘方斌这样要求。
政府支持发展产业的决心和力度也吸引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王海燕就是其中的代表。
↑王海燕展示合作社的西秦刺绣作品。
2009年,32岁的王海燕听说家乡鼓励发展刺绣产业后,放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
通过上门向老艺人学习手艺、进行市场调研、参加培训和展销活动,王海燕开始了她高歌猛进的创业之路:在传承民间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都市生活,王海燕研发出一系列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刺绣产品,并抓住网络电商平台快速发展的机遇迅速打开了销路。去年,王海燕的公司产值达到了800多万元。
↑王海燕的千阳县金达莱刺绣合作社生产车间,员工正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示西秦刺绣布艺产品制作过程。
↑王海燕的千阳县金达莱刺绣合作社生产车间,脱贫群众正在用缝纫机缝制西秦刺绣布艺产品。
截至目前,千阳县共成立专业刺绣合作社21家,省、市级非遗工坊6家,还建成刺绣专业村11个。2021年,全县共生产刺绣工艺品600多万件(套),实现产值8200多万元,刺绣艺人人均增收6000多元。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西秦刺绣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5月13日,第十一届宝鸡市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千阳县文创产品展区,推介员正在直播推介西秦刺绣产品。
我们或许能从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和闫家村新建的非遗文化传习基地找到答案。
如今,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内,西秦刺绣产品已发展到5大类近200个品种,多家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西秦刺绣工坊纷纷入驻,进一步推动产业园的功能升级,实现了资源共享。
随着刺绣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影响力的提升,闫家村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非遗文化传习基地、刺绣工坊、刺绣展厅,并计划依托苏陕协作,设计非遗工坊、非遗研学基地和四大名绣展览馆,推动植桑、养蚕、缫丝、织锦、刺绣体验、传承研学等领域融合发展,进一步辐射带动民俗主题旅游产业发展。
如今的千阳,以文化产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富民强县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李宛嵘)
记者手记:西秦刺绣的无穷魅力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西秦刺绣来源于西府地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紧密结合,渗透到人们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一针一线,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新时代,西秦刺绣在更好回归和融入百姓生活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赋予唐装“灵魂”的俏皮虎头帽、现代婚礼“秀禾服”必不可少的精美云肩、表达对新生儿美好祝愿的呆萌虎头鞋……西秦刺绣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美好寓意,被年轻一代所认同、传承和发扬。
↑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花好月圆”厅里展示的西秦刺绣婚俗文化代表作——云肩。
民间艺术源于民,归于民,最终要落实到惠于民。
如今,在千阳县,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西秦刺绣已经带动上万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依托西秦刺绣,千阳县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产品展示厅陈列的西秦刺绣代表作——老虎枕。
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奥运冠军谷爱凌等公众人物频频戴虎头帽出镜,持续带动相关产品热销;《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节目相继爆红,在年轻人中掀起“国风”浪潮……这些无不证明,传统文化因为有了年轻人的热爱,焕发出新的生机,只有让更多人发自内心认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现代生活是非遗传承的现实土壤,要鼓励更多青年创业者参与传承和传播非遗,在保护非遗的基础上,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多鲜活的文创产品,让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推动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5月13日,第十一届宝鸡市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千阳县文创产品展区,推介员正在向现场观众推介西秦刺绣产品。
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更多更好地惠及群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西秦会馆(西秦会馆盐都杂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