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清代两京之一
盛京是清朝(后金)在1625至1644年的都城。即今辽宁省沈阳市。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曾在此置沈阳中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天命六年三月,努尔哈赤占沈阳。四月,由兴京(辽宁新宾)迁都东京(辽宁辽阳),十年又迁都至盛京(辽宁沈阳)。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着手修建皇宫。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留都。顺治十三年(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
中文名
盛京
外文名
Shengjing
地理位置
中国辽河平原
所处时代
后金
占地面积
12948
盛京皇城
建造
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中卫为都城,并在沈阳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在中轴线北侧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设一个“居住之宫”,史称罕王宫。这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
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明天启七年至崇祯四年,公元1627至1631年),皇太极继承汗位,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洲,于崇德元年(后金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皇太极在修建盛京八门,八旗军各守一门,城市通道由明卫所的十字街变为井字街。此时盛京城内除故宫外,还有汗王宫、十一座王府、六部衙门、庙宇等。内城城墙位置即如今东、西、南、北顺城街。
格局
如今沈阳方城内道路的格局保留了原来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中街路、沈阳路与正阳街、朝阳街就是在原来贯穿城市的四条“井”字道路基础上扩建的。四条道路将故宫围在中间,与四条道路相对应的就是八个进出城的城门,即“八门对八街”:
城的东向,北为小东门(内治门),南为大东门(抚近门);
城的南向,西为小南门(天佑门),东为大南门(德盛门);
城的西向,北为小西门(外攘门),南为大西门(怀远门);
城的北向,西为小北门(地载门),东为大北门(福胜门)。
盛京皇寺
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蒙古归顺清朝,用白骆驼驮着蒙古圣物——吗哈噶喇金佛、金字大藏经和传国玉玺来沈阳,清太宗皇太极敕建莲花净土实胜寺,因其是清太宗皇太极修建的皇家寺庙,因此又称皇寺。[2]
盛京四塔
盛京四塔又称沈阳四塔,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敕令,以沈阳古城为中心,在东西南北四方各距中心庙2.5千米的地方修建四塔四寺,分别是东塔永光寺,取义“慧灯普照,五福斯来”;西塔延寿寺,取义“虔祝圣寿,万民安康”;南塔广慈寺,取义“风调雨顺,普安众庶”;北塔沈阳法轮寺,取义“流通正法,护国安民”。意在按照佛教“坛城”理念打造盛京,让四塔四寺形成护佑人们的天然坛城,确保“奉国安民,五福斯来”。
盛京五部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死,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于此,扩建沈阳城并营建宫殿。天聪八年改沈阳为盛京。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盛京改为留都。陆续设户、礼、兵、刑、工五部,各部设侍郎,置内大臣为总管,留守盛京。三年,改内大臣为镇守昂邦章京。
康熙元年(1662),改镇守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四年,改称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乾隆十二年改称盛京将军,主要负责当地军政事务﹐并兼管奉天府尹事务大臣﹐监督府尹。光绪三十三年(1907)罢奉天将军,改设巡抚。
参考资料
1.沈阳老城墙前世今生(组图)·新浪网
2.实胜寺·中国沈阳民族和宗教管理局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盛京(清代两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