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杨修恃才傲物,不拘小节,因猜中曹操下传的军中口令——“鸡肋”中,暗含进兵无胜算,罢兵又丢人的双重窘境,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到处宣扬,让曹操恼羞成怒,杨修因最聪明被斩,死得确实有些冤枉和不值个,一代奇才,忠心耿耿,却稀里糊涂就把脑袋混丢了,被斩时才44岁,可惜呀!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蔼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蔼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蔼。蔼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蔼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蔼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蔼问其故。蔼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杨修之死的故事概括主要内容(杨修之死的故事50字简介)
杨修,字德祖,太尉(东汉时国内最高军事长官)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可以说是名门之后,出身高贵,盖世文才,阖门钦敬。《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此人的评价是: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那么素有求贤尊才之美名的曹操为什么要借题发挥杀死对他忠心耿耿,“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的大贤士杨修呢?
一,曹操为曹丕扫清障碍,以绝后患。
杨修既然选择站队曹植,自然就是曹丕的死敌,曹操在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后,自然就要为曹丕奠定基业,扫清障碍,而绝顶聪明的杨修正是曹丕晋级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必须搬掉。
二,杨修虽然聪明,但却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杨修官居行军主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曹操军中的主任秘书,或者说是一号大秘,曹操的一切军事行动都离不开杨修的参与和谋划,但该位大才却总是口无遮拦,到处胡咧咧炫耀自己的小聪明。比如说“鸡肋”这件事,曹操无非是信口开河说出了这么两个字,即使是他心里所想,但事关几十万人马去留的军事行动,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妄自猜测,即使猜出来了迷底,又怎么敢在军中擅自传播,估计是这位杨主薄平常破迷游戏玩得太多了,把这也当成一个破迷游戏了,一旦知道迷底之后,就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就狗胆包天,泄露天机。
杨修虽然聪慧过人,但缺乏稳重和大智慧,给人不堪大任的感觉,所以他其实是不称职的,曹操对他的工作也早就不满意了。这次也等于是杨修自己把脑袋送到了曹操的刀下。
三,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有如掌上观纹、揣测得太准太多,让曹操既害怕又厌恶。
杨修妄猜王意,而且还不顾场合信口开河,这既让曹操在杨修面前感觉到一丝不挂,穿不上底裤,有时又觉得特别尴尬下不来台。这里用几个小故事来说明:
1,“一盒酥”让曹操憋一肚子火却又发不出来
话说有一次,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酥(奶酪)。曹操玩调皮在这盒酥的包装盒上写上“一合酥”,然后放在了房间的案头上,本来曹操的用意是想和身边的下人开个玩笑,看看他们能不能猜测出他的心意,结果却被杨修进屋后看到,立马取出勺子给大家分着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正在场的人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杨修也在为自己的聪明杨洋洋得意时。曹操来了,并问杨修为什么,杨修很从容地回答道:“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心头不是滋味,却还只能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干笑两下,毕竟这只是一盒酥嘛,但他的心中却在想:你这么大一个杨主簿,我这三个字的意思自然是考不到你,但我的本意也不是考你的呀,你倒是不见外,自作主张就给分吃了,你也太能显摆了吧。
2,揭曹操“梦中杀人”之短,让曹丞相老脸无处安放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所以经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有一次,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又上床睡觉。醒来后,假装做梦,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本意是想通过这件事告知身边人,你们在我睡觉的时候不要靠近我,试图谋害我,我梦中有杀人的习惯。那么为什么曹操会如此担心自己在睡梦中被害呢?这是因为曾经他就试图在董卓睡觉时行刺,并在事情败露后灵机一动改为献刀(七星宝刀),得说曹操真的很聪明,反应很快,但这件事从此在曹操身上就落下了病根,因此才想出个“梦中杀人”的计策,结果却被杨修轻易识破,识破不说还到处嚷嚷,曹操这么不堪的事被弄得人尽皆知,你说曹操心里能痛快吗?
3,“阔”门种下卖弄轻浮之痕,曹操虽面笑却心恨之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处花园。建成后,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他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来观看。曹操大喜,问道:“谁知吾意?”左右回答:“杨修也。”。
原著上说“曹虽称美,心甚忌之”,但实话实说,曹操当时已称魏王,加九锡,头顶12串珠子了,郭嘉、荀彧等如此大贤他都从未忌妒过,一个杨修还不至于,那他为什么会生气呢?还是那句话,杨修显得太不识事务了,曹操本意是想在这帮工匠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没想到杨修这么大一个主薄,身边一流的谋士却与工匠争锋,实在有些让曹操看不上了。
4,智破“三绝碑”上“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不能满足曹操那颗虚荣心
这里的“三绝碑”是指蔡文姬(又叫蔡琰,大才女)所珍藏的父亲留下来的一幅画中的“碑”,碑上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亲手写下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
话说有一次,曹操领着一大群人从蔡文姬的庄前经过,就到庄里看望文姬,无意中看到了这幅画,我们知道曹操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建安时期的大文学家,善于舞文弄墨,他写的《短歌行》、《龟虽寿》等名篇大气磅礴,至今仍广为传诵,所以他对画中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特别感兴趣,就想弄明白是什么意思。
曹操告辞后,离开了蔡庄,走出了三里路后,曹操问杨修:“杨主薄,那八个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我走到这才悟出道理啊。”杨修哈哈大笑:“禀丞相,刚一出蔡庄我就把这八个字解开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黄绢”就是黄色的丝绸,黄绢,是染色的丝,为“绝”;幼妇,少女之意,为“妙”;外孙是女儿生的孩子,为“好”;齑臼是放置辛辣物的容器,古字同“辞”;四字合在一起便成“绝妙好辞”。
杨修说完之后,曹操仰天大笑:“杨主部,你的学问高我三里地啊!”
曹操好不容易终于已经想明白了怎么回事,本来想在群臣面前炫耀一下,没想到被杨主薄轻松点破,其实当时曹操最需要的是一个随身附和的人就行,根本就不是真的向杨修求教。杨修也真是太聪明了,只是太不懂拍马屁了。
至于“三绝碑”的来历和玄妙这里就不多说,朋友们可以上网搜,这里简单说一下“三绝”是指:曹娥孝父为一绝,邯郸淳十三岁做碑文,文不加点为一绝,蔡邕看不见碑文用手摸把碑文看下来为一绝。
四,自己不把自己当外人,胡乱参与曹操家里的“夺嫡之争”
曹操立“世子”这样的大事别人其实是不好搅和的,因为弄得不好就会身败名裂,所有很多聪明谋士都是明哲保身,不轻易发表意见,应像谋士贾诩,曹操曾就立曹丕还是曹植为世子征求他的意见,他就总是闪砾其辞,三缄其口,因为毕竟两个都是曹操的亲儿子,外人不好说,而且一旦站错队后果不堪设想,而我们这位杨主薄却不,处处显示卖弄自己的那点小聪明:
1,杨修密告曹植夺嫡心切弄巧成拙
话说曹操因三子曹植才华横溢,长子曹丕笨嘴拙舌,虽然古时有“立长子”的习俗,但曹操还是有立曹植为世子之心。后来曹操与众臣商议,欲立曹植为世子,这件事被曹丕知道了,就想私下请朝歌的县长吴质入内府商量对策议,但因害怕被别人发现,就想将吴质装到“大簏”里运进城,对外说筐里是些绢匹之类的。这个事又被杨修知道了,杨修就直接来告诉给了曹操,于是曹操派人在曹丕府门监视。曹丕怱怱告诉吴质,吴质说:“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曹丕按照他说的,第二天还是以大簏载绢进入。曹操派去的人搜查了大簏,却果只发现了丝绢,并未发现吴质,回去禀报曹操。曹操就误以为杨修要谋害曹丕。别人要阴谋杀害自己的儿子,他对此人还能高兴吗?
2,杨修替曹植出主意,使曹操的试才之举功亏一篑
曹操为了立世子的问题,想要测试一下曹丕、曹植的才能。一日,命令二子各自出邺城去给曹操办点事;然后曹操又秘密派人告诉守城门的官吏,不允许放他们出城。曹丕先到城门这儿,守城门的官吏就拦阻他,不让他出城,曹丕只得回来。曹植听闻后,就向杨修问该怎么办。杨修说:“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竟斩之可也。”,曹植按照杨修说的,待来到城门口,被守城门的官吏阻住。曹植呵叱道:“吾奉王命,谁敢阻挡!”,然后取出宝剑就把这位门官斩了。事后曹操觉得曹植敢做敢为,具备做君王的气质。但不久,曹操又接到告发,说曹植的做为是杨修教他那么做的。于是曹操觉得曹植弄虚作假,杨修属于拉偏架,故对曹植和杨修都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了。
杨修在曹植被曹操疏远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想疏远曹植,但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他只是下属的臣子,那有那么容易能拔得出来呢。
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汉末年,豪强称雄,名门望族祸国殃民,不得人心,在曹操内心其实更加喜爱低调的寒门子弟,而不太喜欢像杨修这样的贵族之后。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杨修之死的故事概括主要内容(杨修之死的故事50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