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主要是以描述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天空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航天精神的伟大和宇航员的严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空一日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一、作者简介
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著有《天地九重》一书。
二、故事背景
《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三、理解词义
1.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
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五、问题归纳
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
3. 第12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
插叙。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4.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
本题运用信息提炼法。(1)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2)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3)特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的方位。(4)俯瞰了首都北京。(5)看到了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5. 作者特别交代在飞船中特意俯瞰首都北京的细节,说明了什么?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 “也许”“可能”等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删除,“也许”“可能”表示猜测,表明“我”把在太空中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认为是灰尘和高空不纯净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作者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7.“本末倒置”的错觉指什么? 这种错觉会产生什么后果?
“本末倒置”的错觉指朝上坐时会感觉脑袋冲下的倒悬错觉。
8. 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秘的?
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来,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所以作者说这个敲击声是神秘的。
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况。
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
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
六、课文主题
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抒发了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上面就是太空一日知识点归纳了,你学会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太空一日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知识点】相关推荐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知识点总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太空一日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