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子畏于匡
子畏于匡
《论语》隐穗子罕第九篇第五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孔子一行被围困于匡地,说:“文王已经死了,其文化传统不就在我这里吗?老天要丧失这个文化传统,后来的人将不得这个传统了;老天不丧失这个文化传统,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样呢?”
首先说一下孔子为何受困于匡地。 《史记·孔子世家》载: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这完全是一场误会,因为长相象阳虎,孔子差点背黑锅,代小人受过。后来派人到卫国大夫宁武子作家臣请他疏通关系,得以解围。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到孔子的文化自信,因为在当时天灶蔽卜底下属他是最精通最熟悉周代的礼乐文化礼乐制度,博学多才。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周游列国时,他已经很清楚自己身上的天命,就是继承与发扬周文王开创的礼乐文明传统。他已经非常自信了,老天派他来世上的文化使命,即天命所在,我想有可能是他五十而学易之后的开悟,可以通天,可以与鬼神对话的境界。那种自信爆棚,如雄视天下,舍我其谁?自然命不该绝,相信必有出路。
《论语》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说君子必须是知天命的人,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所在,自己人生的使命担当,而不枉此生。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是实事求是的,但被有人曲解为是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者。孔子是相信有天命的,所以才有这种文化自信,能说出这种牛气的话来,当然是来自他博学与开悟的底气,把握住了人类文明发展所需要的两把钥匙:仁道与中道。正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要生存下并物去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要想树立文化自信,还是要回到孔子那里,吸取孔子的文化智慧。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必须建立在这个国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智慧上,结合当代广阔的社会实践,不断继承与发扬光大。不知当下芸芸众生中,有多少这样铁肩担道义的文化觉悟者?
赖辉东《论语史鉴》11.23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
第23章
? ? ?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匡:饮器,筥(jǔ)也。从匚(fāng)从?(huáng),匚指受物之器,匡的原义是指古代一种盛饭用具,这大消扰一含义后来写作“筐”。
? ? ? “匡”是方形的器具,故引出了方正、端正之义,也引申为动词,就是扶正、纠察之意。如《小雅》:“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又如《论语桥咐》:“一匡天下。”
? ? ? 匡也指辅助,如《前汉·宣帝纪》:“以匡朕之不逮。”
? ? ? 匡又通眶,如《史记·淮南王安传》:“涕满匡而横流。”
? ? ? 现代汉语的“匡”主要用作姓氏。传说殷周之际有个叫匡俗(一作裕)的人与其兄弟结庐隐居于南障山(即今庐山)。
? ? ? 他们是受道于此山的仙人,故世人便称庐山为“匡山”、“匡岳”、“匡庐”或“匡俗山”。
? ? ? 本文的匡,指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论语》中有两次出现“子畏于匡”,指同一件事: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吾以女为死矣:即吾以为女死矣。我以为你死了。
敢:勇也,犯也。这个字的古字形描绘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打猎场景。字形的下面是一只手,也就是“又”字,这只手握着猎叉,猛地刺向上面的野猪,也就是倒写的“豕”字。
? ? ? 这个场景表示猎杀野猪时,人们勇敢进取。捕捉野猪是非常勇敢又有胆量的行为,所以“敢”字的本义“指有勇气、有胆量”。如《书·益稷》:“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又如《史记》:“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 ? ? 敢也指有把握作某种判断,如:“谁敢保证”?
? ? ? 敢也指冒犯之辞,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如《仪礼·士虞礼》:“敢用絜牲刚鬣。”
全文理解为:
? ? 孔子被围困在匡地,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 ? 孔子和颜回师徒的关系非同寻常,孔子待颜回胜过儿子,孔子的儿子孔鲤没什么建树,不在“七十二贤”之列,颜回却是“七十二贤”之首。
? ? 《论语》多次记载孔子赞扬颜回的语录,颜回死后,孔子是“子哭之恸”、大叹“天丧予,天丧予”!却不见他滚旦儿子去世时有多悲伤。真是“亲生不如学生”啊!
? ? ? 孔子的侄子孔忠也是“七十二贤”之一,《论语》中却没有记载孔子对他的评价,可见,颜回之贤并非浪得虚名。
? ? ? 颜回与孔子心意息息相通,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共同体。当然,这里的生命不是自然意义的生命,而是道之生命、文化之生命。
? ? ? 颜子深明传道之责任重大,故不敢轻死,再则颜子事师如事父,父在,子不敢轻死。
? ? ? 患难见真情,师徒二人,这种生死与共的感情,让人动容。
“七十二贤”之首——颜回
? ? ?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巧的是,孔子母亲也姓颜,叫颜征在,孔子如此器重颜回,会不会因为颜回是孔子母亲娘家人的缘故?
? ? ? 其实不是,因为颜回的颜姓和颜征在颜姓的来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同一个祖宗。
? ? ? 颜回的颜姓源于曹姓,陆终之后。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玄孙叫陆终,陆终生有六子,第五子曰安,曹姓。曹安后裔曹挟,被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建立邾国,为鲁附庸。
? ? ? 曹挟之后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颜公的支庶子孙有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颜姓。颜回即夷父之后,算是没落贵族。
? ? ? 颜征在的颜姓起源于春秋时鲁国公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公的长子鲁侯伯禽被封于鲁。伯禽的子孙有人被封在颜邑,遂以封邑为姓,称颜姓。征在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 ? ? 孔子办学13年后,颜路带着儿子颜回一起进入孔门学*,此时颜回13岁,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
? ? ? 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
? ? ? 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
? ? ? 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 ? ? 孔子也觉得颜回看上去愚,其实“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他曾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 ?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
? ? ? 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他曾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衡·讲瑞》中提到:“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 ? ? 公元前503年,颜回西游至卫,由卫至宋。《说苑·敬慎》、《孔子家语》、《庄子》中均有记载颜回西游之事。
? ? ? 颜回西游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据颜景琴著《颜子评传》考证,颜回途经卫国,是因为其本家颜浊邹在卫国。
? ? ? 颜子之所以先到卫国而后到宋国,有可能颜浊邹在其间充当了月老的角色,故颜子以到卫国去游学为由,而实际上是请颜浊邹一同前往宋国。
? ? ?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颜回随师周游列国时,其子颜歆已五岁。
? ? ? 颜回言行一致,孔子称赞他的德仁,说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善哉回也”。
? ? ? 据传,当时有的同窗认为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过高,很不服气。有一天,他们出了个点子,想考验颜回一下。
? ? ? 他们见颜回走来,就派人绕道于前,在路上偷偷放下一锭金子,然后躲在一边,远远地看他如何处置。颜回突然发现了路上闪闪发光的金子,拾起来一看,不禁一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一行小字:“天赐颜回一锭金”。
? ? ? 颜回摇了摇头,把金子翻过来,在另一面也写了一行字:“外财不发命穷人”。写完后,把金子仍放在原处,拂袖而去。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大家从心里更加佩服颜回。
? ? ? 孔子带上弟子们进入卫国后,先至卫都帝丘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来。
? ? ? 颜回与子路告知孔子到卫国来的真实情况,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一行推荐给卫君。颜浊邹答应二人的请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
? ? ? 经颜浊邹、蘧伯玉(孔子朋友,子贡外公)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俸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
? ? ? 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
? ? ? 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 ? ? 孔子等匆忙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
? ? ? 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
? ? ? 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
? ? ? 于是,颜回随孔子重回帝丘,途经蒲邑,又遭到蒲人的 *** 。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
? ? ? 后经孔门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
? ? ? 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
? ? ? 颜回二十九岁时,颜回头发全白,不幸在四十岁病死。 孔子曾夸赞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 ?
孔子“匡城受拘”是怎么回事
有一次,孔子要去陈国,路过匡城。弟子颜刻赶车,他用马鞭指着城墙一隅说:“以前我来这个城,是从那个缺口进去的。”匡城的人听说,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阳虎身材高大,相貌魁伟,与孔子相貌酷似,且同为鲁国人。阳虎曾经残害过匡地人,匡人一直记恨在心。此时,匡城的简子远远看到路上来了一群人,认准其中一个正是阳虎,心想:这正是替匡人报仇的好机会!便转派拦茄身去召集兵卒,匡地人闻讯都赶来围困孔子。 孔子等人奔波了一天,终于安顿下来,正准备好好休息一下,忽听外尘察面喊声惊天动地。子路出门去看个究竟,只见无数兵卒铠甲齐备,把他们的住所围了个水泄不通。 简子的兵卒看见有人出来,大声喊道:“快快让阳虎出来受死!”子路不明原委,非衡悄常愤怒。回身去告知孔子,手举画戟,要去与匡人拼命。孔子制止了子路,说:“仲由啊,为什么不多从仁义方面想一想呢?假如说我对《诗》《书》学*得不好,对《礼》《乐》探究不深不透,那是我的过错。我本来不是阳虎,别人却把我当成阳虎,这不是我的过错,那是命运啊。” 这时,匡地的人聚得越来越多,围困得越来越急,随从的弟子们束手无策,都很害怕。孔子却从容自若地对弟子们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不正掌握在我们手中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种制度,就不应该让后死的人认识和承担维护它的责任。天意既然没有要毁灭这种制度,那么,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孔子率领弟子和琴而歌,声音和曲调都甚为哀婉。 后来,卫国的宁武子出面消除了误会,匡人才知道这是圣人孔子而非阳虎,孔子和弟子们才得以脱离险境。
《史记》中的孔子故事(一)
? ? ? 孔子将要到陈国去,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弟子颜刻替他赶车,颜刻用马鞭子指着说:“从前我进入过这个城,就是由那缺口进去的”。匡人听说,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于是匡人就围困了孔子。孔子的模样很像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五天。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颜渊说:“老师您活着,我怎么敢死!”匡人围游陆衫攻孔子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害怕。孔子说:“周文王已经死去,周代的礼乐制度不就在我们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提起维护它的责任。上天并没有要消灭周代的这些礼乐,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派子一个跟从他的人到宁武子那里称臣,然后才得以离开匡地。
? ? ? 孔子离开匡地之后就到了一个叫蒲的地方,过了一多月,又返回了卫国,寄住在蘧伯玉家。
? ? ? 以上是《史记》之《孔子世家》中描述的“子畏于匡”和“蘧孔之交”的故事,给人以熟悉之感。文字虽短,其背景与内涵却十分丰富,以前看过许多网上的资料,大多源于此,只不过神腔解读有悉咐所不同罢了。
孔子被困匡地是宋国还是卫园的?
是卫国的领地
孔子一行人来到了卫国,起初卫灵公是打算把孔子留在卫国的,但是由于孔子的思想不被卫灵公所接受。即便如此,如果孔子想要留在卫国做个大夫,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卫灵公有一个宠臣,名叫弥子瑕,他曾经邀请孔子和他的学生在他的家居住,并保证可以举荐孔子,做一个卫国的大夫。但由于这位弥子瑕并非正派之人,加之为人谄媚龌龊,孔子只说了两个字:“命也。”便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孔子绝不与乌合苟且之辈相谋。鲁国的阳货如此,卫国的弥子瑕亦是如此。
不为眼前得失,不为己身的荣华富贵,只为捍卫思想笃定地前行,这就是伟大的孔子。
孔子带领着众弟子,踏上了去陈国的路……
谁料想,有一场生死劫难正等待着他们。
从卫国到陈国要经过一个叫作“匡”的地方,匡城是卫国的领土,当年鲁国阳货叛乱从鲁国逃出,路过匡地的时候是杀人放火,抢劫钱财。因此匡人对阳货是非常的痛恨。
还没等进匡城呢,孔子一行人就引来了许多异样的目光。此时给孔子驾车的学生颜刻,用手指着前方城墙的豁口说道:“夫子,以前我追阳货的时候来过这个城,就是从这个缺口进去的。”这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几句话正好被几个匡人听到了,敬稿听到这群人的口音和当年那阳货是一模一样,便以为他们是阳货的同伙,于是叫喊着,围拢上来。
说来,这是天大的误会,想那阳货是鲁国曲阜的口音,孔子和学生们那自然也是曲阜的口音,但口音一样,不代表品行人格也是一样的。这就好比,人人那都是人的生理特征,但内心却有着善良和丑恶的不同了。
子路更先察觉不妙,于是喝令众人赶忙停下,警惕地看着周围。在子路的提醒下众弟子也反应过来,纷纷拔出了佩剑。匡城的百姓一看,那更加确信他们就是阳货的同伙,于是大喊着:“杀了阳货!”挥舞着锄头、木棒,那便冲了上来。
眨眼之间,匡人是越来越多,根本不给孔子和众弟子解释的机会,不由分说与众弟子混战到了一起。众人只好是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一处茅草屋内,与屋外的匡人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眼看着屋外的匡人是越来越多,弟子们都很害怕,而此时的孔子却是不慌不乱,拿出随身携带的古琴,即兴演奏了起来,并唱道:“周文王已经死去,现在周代的礼乐制度就在我们这里。如果上天不想消灭周代的礼乐,那匡人又能把我们如何呢!”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孔子在此时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君子气概。其实,孔子早在齐国和鲁国夹谷会盟的时候,就表现出神勇无比的胆识与气魄。您不要忘了,孔子的身高那可是九尺六寸,就算按照最矮的一种算法那也有1米91。如此魁伟的孔子,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武术家。
后来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经问老师为何在此等情形下临危不乱,孔子回答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也便是成语“临危不惧”的由来了。
在经过了足足五天五夜的围攻之后,匡人终于发现这群人其实跟阳货那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再加上孔子派弟子去请卫国的宁武子,前来说明情况。
匡人这才搞明白,原来那是误会。既然是误会,便各自散去了。在经历了五昼夜的围困之后,孔子和众弟子是又冷又饿,又惊又疲。倘若匡人再围上一天,孔子和众弟子恐怕就要被活活地困死饿死在这茅草屋内了。
就在孔子清点人数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少了一个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见了。前前后后都找了个遍,就是没有颜回的踪影。这个时候,孔子有碰知一种不祥的预感——颜回可能出了意外。
于是,孔子命众弟子出去找,第一波人回来说,没有找到。第二波人回来说,没有看到。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颜回一脸憔悴地回来了。原来,在与匡人混战的时候,颜回和孔子和学生们被冲散了,加之慌不择路,竟然找不到老师和同学们所在之处了。幸好,自己没有被发现,于是一边躲藏,一边寻找老师和同学们的下落。
孔子看着眼前的颜回,语气沉重地说道:“颜回呀,你让我好担心呐。我还以为你遭遇不测了……”
而此时的颜回笑着回答道:“夫子您健在,弟子当亮吵孝然要侍奉您左右,怎么敢先死呢?”
匡城陷困,并没有让孔子和众弟子的意志消沉,反而让他们更加地意志坚定。
一行人继续上路,当离开蒲城后不久,孔子接到了卫国大夫蘧伯玉的信,信中说卫灵公想邀请孔子一行返回卫国。
匡人解围的来由
《匡人解围》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路过匡地。鲁国阳虎曾实暴于匡地,因孔子长相类似阳虎,匡人就把他围困了五天。弟子们都很害怕销差,孔子说:“周文王既然已经去世,道德文化都在我这里,匡人吵斗模能把我怎么升缓样呢?”匡人说:“我们误认为是阳虎啊!”遂解除围困,放了孔子师徒。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匡人为什么要围困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