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 的陵墓
秦始皇陵该不该挖掘?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中国秦始皇陵2000多年来一直是个巨大的谜,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注意和好奇。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从秦始皇起开始称皇帝。秦始皇因其在位时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着突出的地位。秦始皇陵占地50多平方公里,包括几十米高的大型坟丘,还有地宫,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陵墓。已经发掘的引起世界的瞩目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它的规模相当可观,有七、八千个兵马俑。秦始皇陵周围不光有兵马俑,已经知道的还有铠甲坑,它的面积跟兵马俑一号坑差不多。还有文官俑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铜鹤坑、铜车马坑等等。如此丰富的宝藏使人自然就联想到地宫的埋藏可能更加丰富,最重要的文物、建筑可能都集中在地宫。无论是考古学界还是一般大众,都希望知道地宫的情形,满足人类的好奇心。
2003年底,中国考古工作者通过采用考古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手段,经过对秦始皇陵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勘查试验,基本确定了秦始皇陵地宫的位置及内在结构。许多人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更加渴望能尽早一睹秦始皇陵的庐山真面目,也再次引起对“该不该惊扰老祖宗”的争论。我们是否应该去惊醒地下的君王?开发皇陵的时机成熟与否?
发掘帝王陵的口子不能开
北京大学考古学院教授、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我不赞成发掘帝王陵寝,我们的保护技术不够发达,文物保护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事实。像壁画、瓷器、丝绸,许多有机物的保护比较困难。虽然有了很多办法,但还没有找到完美无缺的手段,只是相对过去有进步,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文物保护只是一个方面,不是全部。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包括帝王陵、都城遗址等等,我桐袜罩们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都给发掘了。比如秦始皇陵,不能开这个口,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我们不能全做完了,让子孙后代骂我们。为什么呢?发掘帝王陵的口子一开,第二座、第三座就管不了了,全国有帝王陵的不止陕西,江苏省南京局闹市、河南省洛阳市以及北京都有古代帝陵,一旦各地兴起挖帝王陵之风,依照现在的速度和能力,用不了几十年所有的帝陵都被发掘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情形。
现在考古发掘不是没有事情可干,国家基建任务非常重,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一系列工好皮程的上马,带来许多抢救性的发掘工作,这些都还没有做得很好。不是所有该发掘的都得把它发掘完毕。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为什么一定要去发掘帝王陵呢?现在不要考虑这些事情。
还有一个方面。帝王陵有相当一部分在古代被盗掘。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尚不知道。就是从旅游上的角度来考虑,还不如多保持一些神秘和未知。
考古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简牍一类的东西,文字资料、失传的书,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从陵墓制度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是历史研究,包括考古,是无止境的,问题是永远没有完的。不能因为有问题没有解决就发掘陵寝,可以就现在的资料研究。保护是第一的,保护好了才能研究。两害相权取其轻,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利弊。帝陵不发掘,在考古界是共识。现在的秦文化仍然是蓬蓬勃勃的发展,资料很多,相反我们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据报道,秦始皇兵马俑从开发到现在仅门票收入一年就达1.8亿元,发掘帝王陵寝对当地的民生有一定的重要性,但着眼点首先还是保护,第二步才考虑文物的经济效益。无论有多么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能用急功近利的办法,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利益。经济效益只是在遵守文物法和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才去考虑,这两者很难对比。一个国家的繁荣不能靠吃祖先饭,我还没听说世界上哪个国家就凭吃祖先饭而发达起来的。保护第一,现在全世界都是这样一个共识。对历史文化遗产首先是保护,第二才是发掘。埃及的帝陵很多都是很早期发掘的,这两年电视上播的也不是帝王陵。不是说墓葬都不发掘,只是帝王陵不发掘。小的墓葬经常发掘。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跟世界是同步的。我们的文物保护经常是跟国外合作的,比如秦始皇兵马俑。有些手段甚至是名列前茅的,比如土遗址保护,希腊罗马很多石材建筑,中国很多是土遗址,土木结构建筑,这方面中国有许多新的手段。
至于说到哪一天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动手去发掘秦始皇陵,我们只能知道现在的情况。未来的变化很大,我们不知道。即使科学技术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也不见得都把它发掘出来,这是一个漫长的,可能是几百年的过程。
《人民日报》秦珂:当地 *** 对于秦皇陵的发掘及其经济效益的兴趣是很大的。比如,一份《秦始皇陵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提出,如果投入5.53亿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年将收入1.8亿元,10年累计收入可达22.69亿元,还可累计增加相关产业收入136.14亿元。
文化遗产最本质的属性应该是文化资源和知识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供人研究、鉴赏上,至于经济价值,则是以上这些价值的衍生物。经济价值的大小是建立在其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的。如果盲目地开挖秦皇陵,不能保证它原原本本的面貌,就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这种破坏首先带来的是其基本价值的贬值,而基本价值的贬值又必然会带来经济价值的贬值。
退一步说,即使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经济利益也不仅仅是眼前的、短期的利益,更有综合经济利益和永久经济利益。关键问题是,如果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其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贬值在有时候很难一下子看得出来,而容易看到的恰恰是眼前的利益。用历史的、长远的观点来看,对一时一地利益的追求越大,对综合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损害也越大。
文化遗产作为独一无二、不可代替、不可再现性的特殊的资源,在当今已经不再仅仅属于当代的某个地方、某个团体。从横向看,它属于全人类,当年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炸毁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就是明证;从纵向看,它也属于后代子孙。所以在开发利用上,必须顾及到全民的整体公平和人类的代际公平(即“维护世代间公平”)。
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应该体现代际公平原则。也就是说,文化遗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一样,不仅仅属于当代人,也是属于后代的子子孙孙。当代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任何破坏,都会给后代人的生存造成影响。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生活的富足而牺牲后代对文化遗产资源应享有的权利。
属于自己的,自己才能合理开发利用;属于子孙的,就要留给子孙。不独对秦始皇陵,对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应如此。
我们应该享受历史遗产
社会学家王汝青:我觉得应该有目的地部分开掘,考古的目的不就是要了解历史吗。不揭开面纱,又怎能看清历史呢?保护的好坏任何时候都是相对的,难道埋在地下他们就能永远保持完整吗?如果没有当年埃及的众多考古发掘,人类的文明史能像今天这样清晰吗?只能是尽量的保护,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行还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这样也可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毕竟利用人的好奇心理产生的 *** 效用是最大的。其后的旅游开发也具有无穷的潜力。不管是出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我都主张开挖秦皇陵。中华文明太需要全世界的正确了解。
太空都上了,秦始皇陵有什么不能挖的,它除了代表逝去的一段历史外,并不能代表其它什么东西。关键是在开挖之前先行解决保护和资金问题,我不相信现在的科技水平解决不了保护问题。反对开挖的理由显然不充分,这有利于我们研究、探索历史。不能充分了解自己过去显然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历史就是在不断的破坏、重建中产生,守着所谓的历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我们正在创造历史。秦皇陵是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物证。我希望国人要用长远的眼光综观历史,承认事实,享受历史带给我们的知识遗产,让我们先一步了解远古的迷!我们宇航员已经迟别人几十年才上天了,我们对历史的开发不要在居人后了。
读者肖泉:我支持发掘,动用国家的力量进行科学的发掘,对我们的祖先有个良好的了解,然后再按原样重新埋回去,就像国外的原古遗迹发掘一样。考古就是要了解过去,不是简单的刨祖坟,不是迷信的断香火,不是短视的盗墓狂。是对我们自身的了解,中国人要了解自己,考古学家也说得很清楚了,不发掘,是怕产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是的,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持,他们没有实力去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但以后会有的,我们要有信心。
我认为应该尽快开采,如在财力、物力、技术方面有问题可以向全国13亿人民募捐,可以向全世界对皇陵发掘有兴趣的团体和技术机构发放信息希望能提供无偿援助。我相信以现在的世界考古水平和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必定会尽力相助。
乾隆皇帝与万历皇帝相比那个厉害
毫无疑问.
是万历.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却什么事没耽误.
清朝皇帝如果敢一个月不上朝,手下人早造反了.
发一篇文章.你一看便知.
有人问:如果乾隆帝能够多活50年,中国还会在 *** 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吗?强人回答,感触颇多。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儒道精神,而不是宣扬儒道造成的。这种失去,是满清造成的。为了维护统治,满清费尽心思地破坏中华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技。并且将愚昧和麻木植入我们的民族。手段高明得难以想象。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固执的认为落后来自于文化,而不是满清。孔子也成了满清的替罪羊。悲哉。
我们需要恢复中华文化的本来面貌。找回能够让我们智慧、远见和自豪的正宗的中华文化。不是那些早已面目全非的东西。下面是具体的分析:先回顾一下明末和清末的情况。
万历三十六年(1608),澳门陷入混乱。香山知县蔡善继获知此事,单车驶澳,平息了 *** 乱。事后制定了《制澳十简乎州则》,对违法葡萄牙人严厉惩处。葡萄牙人犯罪,可由葡萄牙人自行处置。牵涉华人的,需交中国顷肢官员审判。后来,常有葡萄牙人,被送去广州审判打屁股。
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 *** ,不多说了。有人很不屑:葡萄牙荷兰只是小国。怎么不说说英法呢?因为,十六七世纪葡萄牙荷兰才是西方海洋世界的超级强国。英国的工业革命,是18世纪的事了。
上面2件事,也许不全面,但也能反应出明朝对待西方强国的态度和能力。
清朝就不说了,温*一下清朝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
几场战争,把中国几千年发展的经济成果,全贡献给了别人。能不穷?明朝的一个知县和一个地方势力,就能将西方列强收拾得顺顺的。清朝举国之力却是一败再败。相同的民族,基本相同的疆域,不同的go-vern-ment,造就的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由得想问一句:满清和明go-vern-ment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先看看 *** 战争前。
一,国力:道光时清朝人口4万万,GDP约占世界30%,明明白白一个东方大国。英国当时还没成为”日不落”,GDP约占世界的5%。
二,军事:英国兵少,而清军兵多;英国后方太远,清朝在本土作战。
三,兵力:1840年6月,英国的懿律带领的侵略军也就4000人,乘舰船40余艘。
四,武器:当时英军使用的武器,海军虽用蒸汽机装备,但很多还是帆船;陆军虽使用后膛装弹的火 *** 和火炮,比清军先进一些,并不像后来差距拉得那么大。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多得很。清朝的客观条件还不错,是可能胜的,却败了。根源在哪儿呢?不要说教科书。
中国引领潮流几千年,突然就落后了,还落后的一塌糊涂。难道不让人费解?有兴趣的和我一起探索吧。历史的问题当然要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了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
康熙前面的,实在没什么可说。除了杀还是杀。咱们就从康熙开始。
康熙是个了不起的人:智擒鳌拜,平定三藩, *** ,征战雅克萨,打败葛尔丹,治理黄河淮河,学*近代科技 。咋一看,战功赫赫,成绩斐然,俨然一位伟大的君主了。真的是这样吗?
君主伟大与否谁说了算呢?衡量君主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标准选不好,结果就会出问题。我认为君主伟大与否要看:君主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而不是君主的个人能力。
咱们来逐一分析康熙做的大事,了解了解真相。
智擒鳌拜,说明康熙很能干。不过,这和伟大没有一点关系。不过是清go-vern-ment内部的皇权争夺战,变更的仅仅是国家实际领导人。这是康熙为自己而战,没有涉及到国家民族的贡献,和百姓也无多大关系。平定三藩,更是为了维护皇权。康熙和吴三桂争着当老大,结果大打出手。战争还是康熙挑起的战争。(战争贩子?)这不过是一场拦蔽地方go-vern-ment与中央go-vern-ment的夺权战争,和贡献沾不上边。战争中,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遭了殃丧命了。康熙最终胜了,也只因为他的手段比吴三桂高明,说明他确实能干。没有涉及到贡献,自然也和伟大没有关系。也许会有人会说:至少康熙维护了领土的完整,难道不算贡献?好问题,赞一个。我还是要说:这和伟大不沾边。不是我固执或偏见。你想想:吴三桂如果胜了,他会允许分裂吗?肯定不会的。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不管谁胜,国土都是完整的,不存在分裂的可能。因此,你的观点不成立。这和沙俄分裂新疆有着本质的不同。
满清 *** ,我实在是不愿说。当时的情况和现在根本不一样。
接着是雅克萨之战。此战发生在康熙年间,清go-vern-ment战力最强的时期。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还是远征。弹药和粮食都有限。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规模巨大和惨烈。清军数倍于沙俄军,还享受着不错的装备,水陆两军同时进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这种战斗(根本算不上战争)和结果有什么自豪的?哼!康熙28年(公元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把西伯利亚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送给俄国,才换来百年的安定。这就是大家引以为荣的康熙和雅克萨之战。不知道历史学家出于什么原因,大肆宣传,真是误导人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足狗文人写的?请不要自欺欺人了。
康乾对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进行了种族灭绝,残忍得罕见,不说了。
黄河淮河,隔若干年就会出点事。哪个朝代没治理过呢?赶上了,顺便就治理了嘛。此等分内之事,哪能和伟大扯上关系呢?明朝那个,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在位时,还治理过黄淮河的水患,而且治理得不错。不知道了吧?所以说,有些事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脑袋长在自己脖子上,不要被别人摆布了。接着是康熙的勤奋好学。
康熙和同时代的彼得大帝,几乎一样的好学。不过,彼得将自己对科技的兴趣 *** 到全国,使俄国迅速走向强盛。康熙对科技仅仅是个人兴趣,而这种兴趣还有政治动机。 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么能干和智慧的皇帝,满人并非蛮裔。这就是康熙学*科技的动机。
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28连发的,当时更先进的火器,康熙弃之不用。还说: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鸟 *** 而废弓矢,有马上 *** 箭熟*者,勉以优等。后来,天才级人物戴梓被充军关外。这就是康熙打压科技的手段。
清朝后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看到没?这就是康熙造的孽。不仅不发展科技,反而打压科技;不仅不进步,反而退步。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质。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顺便比较一下康熙和同时代的路易十四。
先看看个人情况。路易十四奢靡无度;热衷芭蕾;没有兴趣参与任何科学活动;期望成为亚历山大那样的欧洲霸主。咋一看,有点荒唐,不学无术之人还爱做梦。
康熙一生节俭勤政;对西学颇有研究;以大禹为自己的治国偶像。很不错的样子。
接着是两人的作为。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国家普及科学。他接受大臣的建议,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喜剧院,其成员享受国王的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同时代的康熙,则忙着进行文字狱,以维护满族统治的合法性。路易十四发动了大量的对外战争,打造了一个鼎盛一时的法国。康熙热忠打内仗建功立业。对外只和俄国发生过冲突,面对俄罗斯一股小小的远东军,康熙煞费苦心。
路易十四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将国门大开。加强法国与欧洲及世界的联系;而康熙在开海禁海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最后以禁海告终。禁海不仅使中国造船技术一路滑坡,也导致离奇事情的发生:明末对世界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清末竟没人知道欧洲在哪(还有其他原因:销毁相关地理和科技书籍等)。有人会说:明朝也禁海,为什么只说清朝的不是?好问题,后面会谈。
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皇帝的个人能力和成就并不成正比。皇帝的个人能力,似乎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眼光和优秀的辅佐人才。
康熙晚年,禁止公开讨论天文预兆和历法研究。因为这些内容,涉及到清朝的合法性。1715年,康熙在科举考试中也禁止了相关内容。此前两年,乡试和会试的策问,都已禁止涉及天文、乐律和计算方法。就这样,文字狱成了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一人之力,成功改变考官及书生的兴趣几百年,真是能干至极。清朝后期无知无能的种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突然明白:皇帝能干未必就是好事。有时,甚至会成为某些民族的灾难。
顺便看一下,一直被大家骂的,所谓黑暗的大明朝。
大明朝最懒的皇帝应该是万历帝了。30年不上朝,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风景。如果你知道这件事是在: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制的情况下发生的,不上朝是万历帝的消极对抗。你会有何感想呢?皇权受到压制,怎么可能?不是说明朝很黑很专制的吗?是啊,已经专制到皇权都受到了压制了!不可思议吗?确实。开始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这和我脑子里的印象完全不同耶。后来才知道:以前被洗脑了。言归正传。皇权受压制时,万历帝没有因为大臣与他作对而杀过一人。不上朝也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帝处理的。大的如万历三大征(全胜),特别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战争,一直是在万历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小的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不可思议?)顺便说一句: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是个笑话。除清朝外,中国历朝都是开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则徐不过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罢了。
事实上,明朝的皇权是有限的,内阁是很成熟的。很多国家大事都是内阁处理了。内阁的老大称为首辅,类似与现在的总理或者首相。这些内阁成员大都是学时渊博,德高望重,聪明绝顶之人(有时也会有些 *** )。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懒散的资本。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机构却能一直正常运行的原因。
以往的各个朝代,包括明朝,皇帝的”治统”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道统”。明朝的官员很骄傲地认为自己掌握着道统,因而经常和皇帝争执。官员常常不以皇帝的标准看问题,动辄在朝堂与皇帝发生争执而据理力争。有时皇帝气得没招了,就打大臣的屁股。即便这样,这些官员依然义无反顾。因为,被皇帝处罚的同时,获得了另一种荣誉–整个国家,整个文化界,都认为大臣是对的,而皇帝错了。这就是:吾更爱真理。为什么那么多人去赞扬亚里士多德,却没人愿意了解一下自己的祖先呢?自卑来源于无知。
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通过种种努力,把道统收到皇帝手中。 实现道统和治统统一的王朝,历史上,只有满清一个。 清朝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这个不新鲜,只是程度加重了很多和太多。读书人熟读八股,只为科考得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富国强兵的技术和思想却鲜有涉及,极大地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读书人的智慧和良心都没了,国家怎么能好?清朝后期无能愚昧的种子,又播种了一些。(明朝虽然也提倡程朱理学,但影响有限。)
其次:侮辱和痛贬名儒的人格,使他们颜面扫地,根本没资格以名儒自居。更别指望他们像明朝官员那样和皇帝争高下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员作文。题目:理学真伪论。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员当考生。羞辱这帮以才学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师熊赐履和一些已经过世的名儒。骂这些人是假道学,同时以皇帝的威严痛斥当世名儒。告诉人们:真正懂道学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 大臣失去道统,就失去了制衡皇权的王牌。治统与道统的统一,使得清王朝成为历史上最为专制的王朝(很多人以为:其他朝代也是这样的,因而大骂自己的祖先。把清朝的做为扩大到5000年的历史,是不对的哦)。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称奴才,口称主子,开口闭口皇上圣明,就这样出来了。没人敢和皇上争高下了,皇上能不圣明?奴才也顺便出来了。奴才需要的是听话,不是才干。
最后,当然就是杀头了。明朝能容一个骂皇帝的海瑞,清朝不能容一个哭庙的金圣叹。专制与否,在这里表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康熙初年,庄廷龙修《明史》,庄家被灭族。这样的事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找相关资料吧。有思想的人几乎被杀尽,事情做到这份儿,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会笑话我们。此外,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满清真是有开拓精神呢!
一句话:康熙是一个能干的人,但他不是一个好皇帝。甚至可以说:康熙是个很糟糕的皇帝!那么,谁才算是伟大的皇帝呢?古代中国,伟大的皇帝不少呢。有兴趣的,了解一下隋文帝杨坚,一个被遗忘的人。
看了康熙,再来看看乾隆。
乾隆时,文字狱达到顶峰,发生了160多起。少则牵涉百人,多则牵涉万人。思想被禁锢得连文化科技都无法正常发展。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甚至一些疯子的言语也被定为逆案而处死,荒唐至极。
刘三元,本疯癫。某日对人说:我是汉室后裔,要众官扶持。结果被杀。一个疯子,一句疯话,就掉了脑袋。
王锡侯,因不满《康熙字典》为一家之言。用了十七年时间,编成一部新颖的字典:字贯。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庙讳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二十一人连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为奴。
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乾隆说:我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人?绞死。 (没一点点涵养和胸襟,还称十全老人。)
徐骏,已过世。遗著《一柱楼诗》中有: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认为壶儿就是胡儿,诽谤朝廷,嘲讽满清没文化。结果,徐骏被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这些是发生在咱们祖先身上的,真实的事。不是故事,而是事故,是悲剧。
这样的事还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查资料吧。接着咱们来看看,乾隆朝修订的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部还多,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乾隆心想:秦始皇算什么,敢跟我比?)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为禁书。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中华的历史和智慧都在古书里)文字狱之彻底可见一斑。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汉字。满清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更加阴险卑劣恶毒。鲁迅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而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天工开物》《物理小识》《武备志》《明将军传》等非常有用的,记录中国明朝科学成就的书籍也被清朝列为禁书。吴三桂的《反满檄文》,《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在中华本土消失了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满清就是这样 *** 了中华的光辉科技和灿烂文化,使中国回到了欧洲中世纪黑暗蒙昧的境地。思想没了,文化没了,科技没了,后来钱也没了。发展了几千年,又被打到原始社会,怎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嘲笑:中国发展5000年不如日本发展50年。中华文明被毁灭的同时,清王朝也失去了强盛和进步的基石。清朝的皇帝据说个个勤政,却落了个丧权辱国的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恐怕是满清前期的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没过多少年,整个清王朝就成了, *** 战争中,人们看到的,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叠加起来的德性了。直到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
《四库全书》名义上是为了综合古今典籍,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清洗。乾隆统治的六十多年,是中国文化最KB最黑暗的年代。现在清朝宫廷戏颇多,都是赞美和称颂之词。每每看到这里,心里就泛起悲凉。多少人因此对历史造成错觉,其影响和后果,唉……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满清对中华文化进行的彻底而细致的清洗与篡改,为的就是不让明朝的真实记录留传下来。一些可以丑化明朝的东西却被全面渲染,以妖魔化明朝。这就是大家误解明朝的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相信,这个朝代是前朝不可企及的盛世,皇帝也是不可多得的圣君。满清篡改捏造历史的本领,实在是前无古人。汗一个……抗战期间,日本在我国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和满清如出一辙。日本人说过:征服中国不必在乎手段残酷。因为征服中国后,东条英机就不再是屠杀者,而是中国的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看来日本人确实深入的研究过中国的历史,再汗一个……
万历通宝和乾隆通宝哪个值钱
万历皇帝和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都很长,期间铸造的钱币存世量也岩态兄非常巨闭山大。相对而言,粗袭乾隆通宝的数量更多,所以万历通宝更值钱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