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赐胙是什么意思

上帝的祭祀上帝的礼仪和天坛

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此万世不易之法也。 “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於郊,故曰郊”。 郊祀祭天是华夏最重要的的国家祭祀活动。《礼记·郊特牲》曰:「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天所垂之天象表现为各种圣数,具体为阴阳、五行与诸节气等,天子即依据这些「天象」,以行祭祀之礼。儒教的郊祀是天子承担圣人之职位,代表所有生民与天地沟通,作为天与一般人的中介。人民必须藉由天子扮演圣人的职能,不断与天地交通,宇宙全体之秩序才能得到安定,人民才可以安定的生活与生产。 郊祀礼的规范载于《仪礼》、《周礼》、《礼记》中,辅以《礼记正义》、《孝经注疏》等皆是,并参考《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通典》、《大唐开元礼》等史料。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为民祈福,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时要迎气分别于东郊、南郊、西郊、北郊。相应的,天子则要在季春毕春气、仲秋御秋气、季冬送寒气。“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圜丘祭祀昊天上帝或五帝以及日月星辰;方丘祭祀地祗社稷岳渎之神。 天 昊天上帝 五帝 日、月 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 风师、雨师、司命 圜丘 地 皇地祇 神州 社、稷 五岳、四渎、四镇、海 山林、名川 方丘 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郑态孙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天子每年冬至、正月祈谷、孟夏祈雨、季秋祈雨一共4次祭祀昊天上帝。玉是给神的礼物。

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郊祀就在十月举行。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喊链,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做“壝(Wéi)”。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而用果蔬。三是圜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3 年)始用瓦屋。隋文帝祭祀昊天上帝的圜丘有4层。昊天上帝在第一等,「五帝、日月在丘第二等,北斗、五星、十二辰、河汉、内官在丘第三等,二十八宿、中官在丘第四等,外官在内壝内,众星在内壝外。」唐朝《大唐开元礼》是祭祀上帝最早的完整礼典,儒教的祭祀分为四类,即天神、地祇、人鬼以及先师先圣。祭天是国家第一礼典。五帝是从属天的五行之精。冬至祭祀上帝的过程分为斋戒、共食、献玉璧、献太牢与酒、献祝文、食胙肉、赐胙、望燎。宋代祭天也附祭五方帝,黄帝因而在祭天礼中也得到附祭。大德九年(1305),中书省讨论圜丘祭天,主张只按《周礼》祀昊天上帝,取消五闭歼方帝附祭。但至大三年(1310)又按唐宋惯例,以五帝从祀。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宋朝在祭祀祀仪上因袭唐朝,“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五方帝、日、月、五星以下诸神从祀。又以四郊迎气及土王日专祀五方帝,以五人帝配,五官、三辰、七宿从祀”(《宋史·礼志三》)。

明太祖即位后,命李善长探究祭天之礼的源流,并斟酌古今之宜,务在适中,定议以闻。李善长研究祭天之礼后说:“国有大事在祀,今当遵古制,分祀天地于南、北郊。岁冬至,皇帝大祀天于南郊,昊天上帝南向,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诸神配。方丘在北郊,岁夏至,皇帝大祭地于方泽。”从而进一步简化礼仪,“正祀典,凡天皇、太一、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在早期圜丘郊天仪式中,黄帝处于昊天上帝之下的二陔西南未地。它的地位较为显赫。在祭品供奉上,黄帝与天(地)、始祖各供一犊,而四方帝共供二犊,日月北斗共供一犊。虽然后来,黄帝与其他四帝供品基本趋同,仅仅只有颜色的差异,但这仍然改变不了五帝以黄帝为核心的地位。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采用汉制外,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北京天坛祈年殿即为明清君主祭祀上帝之处,内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

赐胙   [cì zuò]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赐胙   [cì zuò] [赐胙]基本解释

谓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桥明码祭肉分给群臣。语本《左传·僖公九年》:“王使 宰孔 赐 齐侯 胙曰:‘天子有事于 文 武 ,使 孔 赐伯舅胙。’” 汉 班固 《两都赋》:“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新唐书·礼乐志二》槐罩:“上下诸祝各进,跪彻豆,还尊所。奉礼郎曰:‘赐胙。’” 宋 梅尧臣 《次韵景彝祀高禖书事》:“君门赐胙予何有?不似矜夸凤沼傍。”

[赐胙]详细解释

谓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祭肉分给群臣。语本《左传·僖公九年》:“王使 宰孔 赐 齐侯 胙曰:‘天子有事于 文 武 ,使 孔 赐伯舅胙。’” 汉 班固 《两都赋》:“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新唐书·礼乐志二》:“上下诸祝各进,跪彻豆,还尊所。奉礼郎曰:‘赐胙。’” 宋 梅尧臣 《次韵景彝祀高禖书事》:“君门赐胙予何有?不似矜夸凤沼傍。敏哪”

[赐胙]百科解释

报错 更多→ 赐胙

[赐胙]英文翻译

Give rock

“胙肉之赐”有什么典故?

说文:胙,祭福肉也。

左传鲁僖公九年云: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

胙同祚,君位。左传鲁闵公元年云:天若祚大子。

《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四年,天子致文武胙。”者虚古人有用祭祀天神和祖宗的肉奖赏特定对象的礼饥扮仪,这里的文武胙当指周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周赐给秦文武胙,表明秦在诸侯中首肢燃的应有地位。

电视连续剧《上书房》(第33集),皇帝在秋节上,赐三阿哥、五阿哥、六阿哥砚台等物。却最后独赐四阿哥一块肉,此即胙肉之赐,意喻传位于四阿哥。

天子胙是什么意思

胙伍闷,腔谨弯有几种解释:1.古代祭祀时供的肉。2.福佑、保佑。3.古同“祚”,指君晌竖位。4.赐予。

天子胙,指的应当是天子赐予臣子某某东西。

昊天上帝的祭祀

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纳蠢漏侍奉、享献的仪式。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郊祀就在十档握月举行。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做“壝(Wéi)”。

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 *** 祭天虽采汉制,但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而用果蔬。三是圜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3 年)始用瓦屋。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礼与祭山礼同时举行,在祭祀契丹族先洞烂祖所居住的木叶山(今辽宁西北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处)时,设天神、地祇之位。金初每年五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礼。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都(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天。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采用汉制外,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天子赐胙是什么意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