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1、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

2、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

3、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

4、”“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

5、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善用引证法,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

6、质。 B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C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D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第二幕(节选)老舍松二爷走进来,穿得很寒酸,可是还提着鸟笼。 松二爷王掌柜!听说明天开张,我来道喜!(看见常四爷)哎哟!四爷,可想死我喽! 常四爷二哥!你好哇? 王利发都坐下吧! 松二爷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 王利发(一劲儿说)好!托福!(提起鸡与咸菜)四爷,多少钱? 常四爷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王利发对!我给你们弄壶茶来!(提物到后面去) 松二爷四爷,你,你怎么样啊? 常四爷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二爷,您怎么样啊? 松二爷怎么样?我想大哭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和杨诗都描绘了劳动场景,都洋溢着家人一起参与劳动的生活气息。B.刘诗前两句将农夫的动作描写和秧苗的形象描写有机结合,生动逼真。C.杨诗“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可见一家人不同分工。D.杨诗以“兜鉴”和“甲”分别借代“笠”和“蓑”,暗示插秧紧张和繁忙。16.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两首《插秧歌》在内容上的异同。(6分)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