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谣民间短篇诗歌
民间歌谣指的是民间短篇诗歌。包括抒情性的民歌与民谣。歌、谣分称,最早见于《诗经·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关于歌与谣的不同,主要有两种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韩诗章句》)。一般说来,歌因为配乐和受曲谱制约,歌词有与之相适应的句法章法结构,节奏一般比较徐缓。谣不配乐,没有固定曲调,取吟诵方式,章句格式比较自由,节奏一般比较紧促。古人对歌与谣,也常联用,统称为“歌谣”,简称“民间歌谣”为“民歌”。
中文名
民间音乐
外文名
Folkmusic
别名
民间歌谣、民俗音乐
简称
民谣、民歌、民乐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民间歌谣
所属地区:河南·郑州·二七区
遗产编号:Ⅲ-2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二七区
遗产级别:市
简介
歌﹑谣分称﹐最早见于《诗经‧园有桃》:“心之懮矣﹐我歌且谣。”关于歌与谣的不同﹐主要有两种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韩诗章句》)。一般说来﹐歌因为配乐和受曲谱制约﹐歌词有与之相适应的句法章法结构﹐节奏一般比较徐缓。谣不配乐﹐没有固定曲调﹐取吟诵方式﹐章句格式比较自由﹐节奏一般比较紧促。古人对歌与谣﹐也常联用﹐统称为“歌谣”﹐简称“民间歌谣”为“民歌”。
起源
民歌起源于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它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后来的民歌﹐仍然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如歌词的重叠﹑衬字等﹐都是因为歌唱的关系而形成的特点。
民歌种类繁多﹐因分类标准不一﹐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从内容出发﹐结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五类。又因服务对象的不同﹐又有儿歌一类。[2]
句式方面
如汉族民歌﹐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纳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几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为前三言﹑后四言的特殊复式句。
章段结构方面
四句头最多。陕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流行赶五句。两句一首的有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歌﹑晋西北的山曲﹑壮族“师”体歌等。藏族“鲁”体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间讲究对应。
“谐”体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族民歌﹐凡两句两句唱的﹐均分为上句与下句﹐上下句要求对仗。汉族各地流传的小调歌词﹐体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调为四段式﹐五更调为五段式﹐十送等为十段式﹐十二月调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儿”的河湟﹑洮岷﹑陇中三派﹐格式各异。各族民歌中﹐还有不少章﹑段﹑句数是不固定的。
用韵方面
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蒙族民歌则多押头韵﹐在大多数四行为一章﹐上﹑下两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壮族的“勒脚欢”﹐西北各族的“花儿”﹐有特殊的押韵法。
表现手法方面
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纳西族的相会调﹐在大量运用谐音同时﹐通篇以物拟人﹐如用蜂花﹑鱼水相会﹐比喻男女间的爱情。
民歌的风格﹐因地区﹑民族等不同而异。傣族民歌明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南方民歌﹐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同是花儿﹐不同民族或地区﹐也各有特色。
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诗歌和文学的始祖﹐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源泉之一。中国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体裁﹐大都起自民间。楚辞和古代民歌﹑建安文学和两汉乐府﹑唐代诗歌和六朝歌谣﹑元代杂剧和五代以来民间词曲﹐都有著深刻的渊源关系。当代作家学*民歌﹐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的途径之一。
参考资料
1.民间歌谣·诗人POET
2.民间歌谣·华夏经纬网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民间歌谣(民间短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