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美国资产阶级左翼政党)

民主党美国资产阶级左翼政党

美国资产阶级左翼政党。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缩写D.N.C)美国政党,与共和党并列为美国当代的两大主要政党之一。民主党由第七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创建,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在1792年创立的民主-共和党,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政党。自从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在1896年掌控民主党以来,民主党在经济议题上的立场开始比共和党更为偏向左派。自从1932年以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将他所提出的新政称为自由主义,成为了之后民主党的主要政策走向。民主党以新政结合的政策主导了美国政府的政策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1960年代的越战则在民主党内部引发了对国外军事干预的立场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之后民主党失去执政地位,但维持控制国会参众两院。克林顿1993年上台后,由于共和党控制国会两院转变了民主党的政策走向,民主党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倾向走温和中间路线,试图以此吸引理念倾向共和党的中产选民。2009年奥巴马领导民主党重新上台后,民主党转为走左翼自由派和进步主义路线。

中文名

美国民主党

外文名

Democratic Party

创始人

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

地位

美国两大政党之一

创立时间

1828年

前身

1792年建立的民主共和党

党员情况

没有固定党员,党籍自由

历史

起源:1792-1828

民主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与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1]和詹姆斯·麦迪逊在1790年代创建的民主共和党。民主共和党组成了史称第一党系(First Party System)的政治势力主轴。民主共和党专门反对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领导的执政党-联邦党和其政策,当时联邦党提倡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放宽对于宪法的解释、以及一个由精英统治的政府。杰斐逊党人(1801年之前)在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中支持法国,并且反对与英国签订媾和的杰伊条约(Jay Treaty),因为担心那将会助长美国国内的君主主义势力。民主共和党将独立的农夫(自耕农)视为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轻视都市、银行、和工厂。杰斐逊和他的朋友麦迪逊于1798年将地方州的州权竖立为该党的核心理念。民主共和党在美国南部和西部拥有最多支持,但在东北部六州则势力不大。

民主共和党在1800年的选举中同时赢得了总统和国会,并且指派了亨利·克莱‎担任权势极大的众议院议长。联邦党在1812年战争结束时垮台。在1816年后,来自田纳西州的战争英雄安德鲁·杰克逊开始崛起,并且在1828年当选总统,之后民主共和党便改组为民主党了。

杰克逊民主:1828-1854

史称的第二党系(Second Party System)则是民主党与他们的主要对手—辉格党之间的对峙。民主党根据支持度最高的纽约、宾夕法尼亚州、弗吉尼亚州、以及边境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联盟,但他们在东北部六州的新英格兰依然势力不大。如同杰斐逊党人一般,民主党强烈反对“贵族的”精英统治和银行,并且将他们的民意基础诉诸于“人民”。到了1820年代时,选举权已经没有一定规模财产的限制,因此几乎所有地区的白人男性都能参与投票了。

民主党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联盟,由来自全国农村的农夫、以及都市地区的劳工团体所支持。民主党在1830年代的主要议题是建立起一个更强的政党机制、反对国家和中央银行、并且反对那些以牺牲纳税人来达成工业发展的现代化政策。与工业垂直的分工不同的是,民主党强烈拥护新农业土地的扩张,在1846年后驱逐西部印第安人并取得大片土地便是这种例子之一。

马丁·范布伦在1836年取得了总统职位,但1837年的经济萧条却使他在重新选举中失败。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在1844年赢得了选举,在总统任期中他领导了美墨战争、降低关税、建立了国库的分行、并且将今天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西南部地区并入国土,之后他便退休不再连任。在1848的选举中,一个名为自由之土党(Free Soil Party)的派系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张,最后与民主党决裂。民主党在1850年通过了一份调解蓄奴州与自由州的法案,但只是延缓了冲突爆发的时间。随着辉格党在奴隶和排外主义问题上出现内部分歧,民主党在1852年轻松的选出福兰克林·皮尔斯、以及1856年的詹姆斯·布坎南担任总统。

内战和重建:1854-1877

民主党在参议院里的领导人—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史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在1854年时不顾强烈的反对声浪,推行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Kansas-Nebraska Act),成为美国内战的肇因之一。当时政治联盟、政治家、和选民结构都大为改变,新的政治议题和政策也大量浮现,这段时期史称第三党系(Third Party System)。辉格党这时也彻底解散了。民主党在继续发展的同时,许多北部主张废奴的民主党人(尤其是1848年以来的自由土壤党人)加入了新成立的共和党。从堪萨斯州引发的奴隶制度争议最后造成了民主党的分裂,大多数北方的民主党人最后选择提名史蒂芬·道格拉斯,南方则另外提名其属意的民主党候选人。

在1860年的总统选战中,道格拉斯在民主党的提名大会上也没能取得三分之二的提名票数。在激烈争议后,民主党选出北部的道格拉斯和南部的约翰·布瑞肯里奇搭配竞选正副总统。由于民主党因奴隶制度所造成的分裂,两个分别代表北方及南方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时竞逐宝座,在在内战中,联盟国国内不允许政党政治的出现,但党派纷争在北方仍然相当常见。战争爆发后,道格拉斯曾试图重整北方的民主党人支持联邦,但他在1861年的6月去世,民主党顿时失去突出的全国性领导人。民主党内部由于对战争的意见不同而产生极大分裂。在1862年的国会选举中民主党依然维持一定表现,但到了1864年总统选举时民主党所提名的好战派候选人乔治·麦克莱伦将军却与原先设定的温和派政策不合,结果大多数好战派民主党人都投给了林肯。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其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继任总统,虽然约翰逊是民主党人,但其政府和国会完全由共和党控制和支配。在1866年的国会选举中,共和党在国会中拿下了三分之二的多数派地位,彻底掌握了国家政策。林肯的接班人,尤里西斯·格兰特带领共和党在1868年和1872年的选战中相继获得大胜。

美国在1873年爆发的经济萧条,使得民主党得以在1874年的选战中夺回国会里的多数派地位。内战后南方白人对于重建时期的不满和对于共和党的怨恨情绪也得益了民主党。当重建时期结束后,南方各州的非裔美国人再次于1890年代被剥夺公民权,南方也在接下来的近一个世纪里成为民主党的大票仓。在南方的许多地区经常只有民主党一党称霸,在民主党的提名大会上赢得胜利也经常等同于选举的胜利。

镀金时期:1877-1896

全国性的选举在1880年代时仍保持均衡态势。虽然共和党在1885年之前都牢牢控制白宫,民主党依然维持相当的竞争性。当时民主党由格罗弗·克利夫兰等人所率领、拥护商业阶层的派系所主导,他们在南方有着稳固的支持度、并且在美国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也有极大影响力,同时也受到大都市里德裔和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支持。他们在那段期间里也控制了众议院。在1884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改革派的纽约州长格罗弗·克利夫兰赢得了总统选举。他在1888年的连任选战中失利,但在1892年再度当选。克利夫兰是民主党里保守派的领导人,代表了商人、银行、以及铁路公司的利益,反对帝国主义和海外的扩张,他也拥护金本位制度,并且反对贪污、高税赋和关税。民主党保守派在1896年被威廉·詹宁斯·布莱恩所击败。

进步时期:1896-1932

1896年总统的选举中政治生态大为改变,开始了史称的第四党系(Fourth Party System)。以农业为主的民主党人要求开放银币自由铸造,淘汰了格罗弗·克利夫兰,并提名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参选总统。布莱恩在提名大会上誓言推行金银双本位的货币制度,宣称要对抗东部的货币利益集团。但他仍在选举中惨败给共和党的威廉·麦金莱。

共和党在接下来的36年里控制了28年的总统任期,支配了大多数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以及一半的西部地区。布莱恩在南部和大平原地区拥有稳固支持度,在1900年再次获得总统选举的提名,但又一次的输给了麦金莱、在1908年又输给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民主党的保守派在1904年赢得了提名大会,但仍输给了共和党的西奥多·罗斯福。到了1908年布莱恩已经放弃了银币自由铸造和反帝国主义的主张,改支持当时主流的进步主义政策,尤其是“反托拉斯法”以及反商业垄断的法案。

趁着共和党内部的分裂,民主党在1910年控制了国会,并且在1912年和1916年提名改革派的知识份子伍德罗·威尔逊当选总统。威尔逊成功的使国会通过一系列进步主义法案,包括了将反托辣斯法系统化的克莱顿反托辣斯法(Clayton Antitrust Act),对个人的所得税、对农民的新政策、以及对铁路工人的8小时工时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联邦储备系统,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央银行。他并且透过最高法院将童工非法化。颁布禁酒令的第十八号宪法修正案,以及确立妇女投票权的第十九号宪法修正案都是在他任内通过,不过两个修正案也是两党斡旋下的结果。威尔逊终结了关税、货币、和反托辣斯等长期以来的争议,这些政策支配了之后的40多年。

威尔逊领导美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签订了包括成立国际联盟在内的凡尔赛条约。但在1919年威尔逊的政治运势和他的健康都开始衰退,政治局面也开始逆转。参议院拒绝加入凡尔赛条约以及国际联盟,同时全国性的罢工潮和暴力活动也产生了不小的动乱。民主党内部也因为禁酒令而分裂为南北对峙。最后党内的分歧使得共和党在1920年、1924年、和1928年的总统选举中都获得了压倒性胜利。不过,在此时期艾·史密斯替民主党在东部的大都市区域巩固了天主教的票源支持。

新政和二战:1933-1945

经济大恐慌使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1932年的选战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罗斯福在选战中提出了一套模糊的政见,承诺将废除禁酒令,并大肆批评赫伯特·胡佛的执政失败。罗斯福在就任不到一百天内便发起了一连串庞大的政府计划:新政。这些计划注重于平缓、恢复并改革美国的经济,亦即解除失业现象和农业的萧条、将经济的发展恢复到大恐慌前的水平、并且对体制进行改革以避免日后萧条重现。

1932年的选举使民主党在两院以及各州州长都取得了多数,1934年的选举更进一步巩固了多数派地位。1933年的一连串计划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波新政”,第一波新政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大众的普遍舆论;罗斯福试着将新政继续深入推展至商业和劳工、农民和消费者、都市以及农村。然而,到了1934年,罗斯福的政策越来越具争议性。罗斯福试着将民主党的支持根基从商业界转往农民和劳工。新政在根本上是一连串因应经济艰困时期而产生的政府管制和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两个古老的名词在美国被彻底改变了涵义,“自由派”和“自由主义”开始代表支持新政的立场,而这两词的古典涵义则被贴上了“保守派”和“保守主义”的标签。民主党内的保守派被新政所激怒,在艾·史密斯的领导下他们于1934年组成了美国自由联盟(American Liberty League)试图反击,但为时已晚。

在1934年控制了国会后,罗斯福继续展开了被称为“第二波新政”的立法计划。这波新政大幅增强了工会的影响力、将社会福利国有化并大幅扩张、对商业进行更多管制(尤其是交通和通信业)、并且提升对商业利润的课税。他以这些政策替民主党建立了一个新的、由不同群体组成的选民结构,称为“新政联盟”,包括了工会、少数族群(最值得注意的:天主教徒、犹太人、以及首次的—黑人)。除了1952年和1956年两次选举外,新政联盟称霸了美国政界长达数十年,直到1968年为止。

在1936年选举的压倒性胜利后,罗斯福宣布将扩张最高法院,这却与他的新政计划产生了冲突。一次激烈的冲突在民主党内爆发,罗斯福的副总统约翰·南斯·加纳起头反对他。最后国会里的共和党和保守派民主党人组成同盟,一起封杀了罗斯福接下来任内几乎所有的立法提案。由于受到党内保守派的威胁,罗斯福试图展开清党,但最后仍未成功。

从这段时期开始,新政使“自由主义”一词在美国开始代表社会福利、工会、以及对商业的管制。而那些新政的反对者—即那些重视长期经济影响、支持企业精神和低税赋、小政府的人则开始自称为“保守派”了。

杜鲁门到肯尼迪:1945-1963

罗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去世,哈利·S·杜鲁门接任,罗斯福所掩盖的民主党内部的冲突开始浮现。前副总统亨利·A·华莱士谴责杜鲁门是个战争贩子,批评他推行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NATO。然而,华莱士的支持者以及党内的极左翼最后遭到驱逐,而代表工会的产业工会联合会(CIO)也在1946-1948年间被青壮派反共份子如休伯特·汉弗莱等人排挤。而共和党也大力批评杜鲁门的政策,并在1946年的选举中重新夺回国会,扭转自1928年以来的少数派地位。

许多民主党领导人也都准备要颠复杜鲁门,但他们却没有替代的接班人选。杜鲁门也做出反击,他大胆的在7月时召集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送出一堆他预期会对共和党议员造成大麻烦的法案审查。最后果不其然,共和党国会陷入僵局且毫无进展,杜鲁门趁机在全国批评他们“毫无用处”。接着1948年的总统选举出现了大逆转的结果,杜鲁门击败托马斯·杜威而得以连任,同时民主党也重新夺回了国会。不过,杜鲁门的许多政策,例如全民的保健制度,仍然遭到国会保守派的封杀。

在1952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击败了伊利诺伊州州长阿德莱·史蒂文森,替共和党重新夺回了白宫。四年之后,艾森豪威尔再次击败史蒂文森。在国会里民主党则被这位战争英雄的阴影所笼罩,经常必须向艾森豪威尔妥协。在1958年,由于劳工的组织得当,民主党在国会选举里得到出人意料的表现。

参议员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赢得总统选战,击败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虽然肯尼迪仅执政了一千天左右,他在任内仍于古巴发起猪湾入侵,并试图阻止柏林墙的建造,同时也派遣了16,000名士兵前往南越,担任越南共和国军的军事顾问,并组成美国军事援助越南司令部。他也升温了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让美国人在1969年登上月球。在古巴导弹危机后他则试图缓和两国的紧绷关系。肯尼迪同时也推展民权和种族融合。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11月22日于达拉斯遇刺身亡。很快副总统林登·约翰逊便就职为第36任美国总统。约翰逊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他击垮了国会里的民主党保守派,并且通过了一连串重要的进步主义的法案,被称为“大社会”(Great Society)法案。约翰逊也成功的通过了主要的民权法案,开始了美国南部的种族融合。同时,约翰逊也升级了越战,使得民主党内部对此开始产生冲突,并且最后在1968年的选举里失利。

民权运动:1963-1968

自从内战以来一直坚定支持共和党的非裔美国人在1930年代开始逐渐转向支持民主党,主要是因为民主党的新政济贫措施、福利政策、以及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对于民权的支持。在许多大都市,例如芝加哥,经常有一整个原本隶属共和党的党部瞬间转变为民主党。不过,在1960年代后期,新政联盟开始瓦解,由于越来越多民主党领导人表态支持民权运动,使得民主党在南方传统的保守白人票源以及在北方都市的天主教支持度开始崩解。在杜鲁门于1948年代表大会上表态支持民权以及废除种族隔离法条后,许多南方的民主党人便改投票支持南卡罗来纳州的州长斯特罗姆·瑟蒙德。

民主党对于民权议题的支持在林登·约翰逊于1964年签订民权法案时达到高潮,他对此发表演讲道:“我们(民主党人)已经失去南方长达一个世代了。”同时,共和党在理查·尼克松的领导下则开始实行他们的南方战略,以抵抗联邦政府侵蚀地方州权利为目标,同时诉诸于保守派及温和派南方白人的支持。

1968年对于民主党乃至整个美国都是艰困的一年。越共在一月发起的新年攻势虽然在战术上失败了,但却带给美国舆论极大的打击。参议员尤金·麦卡锡以反战为诉求在大学校园获得支持,并赢得新罕布什尔州的提名预选。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林登·约翰逊在3月31日放弃参选,接着前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罗伯·肯尼迪宣布参选。就在他于预选中一路进展顺遂时,却于洛杉矶突然遇刺身亡。当时民主党的代表大会会场外便是激烈的学生反战示威,在芝加哥警察的隔离下,大会最后提名了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参选,来自明尼苏达州的汉弗莱是一个坚定的新政支持者。同时亚拉巴马州的民主党州长乔治·华莱士决定独立参选,最后选战成为三边的竞赛。共和党的理查德·尼克松最后以些微差距获胜,但民主党仍然继续掌控国会两院。

1968年的选举标志了南方的黑人和白人在政治立场上的转折点,除了德克萨斯州外的每个南方州都选择投给共和党的尼克松或脱党的华莱士。从此民主党的选票基础开始转往东北方都会区,与该党的传统历史产生戏剧性的颠倒。

转型年代:1968-1993

在197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提名了南达科他州的参议员乔治·麦高文参选,麦高文以他鲜明的反战立场为号召,主张立即从越南撤军,并保障所有美国人的最低收入。麦高文试图对抗尼克松的政策,但却被他搭档竞选的伙伴托马斯·伊格顿(Thomas Eagleton)所拖累,在证实了伊格顿患有忧郁症且还曾接受电击疗法后,民主党紧急替换候选人,但已经毁损了麦高文的公共形象。最后大选便成尼克松的压倒性胜利,麦高文仅赢得了马萨诸塞州。不过,民主党依然在国会和大多数州议院保持多数派地位。

水门事件丑闻很快便摧毁了尼克松的总统任期,使得民主党有了一线希望。在杰拉尔德·福特于1974年就职后不久便赦免了尼克松,这使民主党得以对此大作文章,猛烈批评共和党的“腐败”,使他们在接下来几年的选举里大为得益。福特政府上场后第一次期中选举,民主党就赢得了压倒性的两院三分之二多数,1976年的总统大选中吉米·卡特以黑马之姿出乎意料的当选。

总统卡特的一些政策包括了国家能源政策的确立、以及巩固政府机构,创建了两个新的政府部门—能源部和教育部。卡特试着对运输、航空、铁路、金融、通信、以及石油等产业解除管制,因此抛弃了长期以来新政对于经济的管制政策。他巩固了社会福利制度,并且指派了破纪录数量的妇女和少数族群人士担任重要的政府部门及法官职位,他也颁布了许多环境保护法案。在外交事务上,卡特的成就包括了调解赎罪日战争的大卫营和约、巴拿马运河条约、以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时与苏联进行战略武器限制谈判。除此之外,卡特任内也相当强调人权,并以此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轴。

尽管这些努力,卡特最后在全国健保计划或税赋制度改革上都失败了,而这些却都是他竞选时所承诺的。同时国内通货膨胀也急遽攀升。在国外,伊朗人质危机(1979年11月4日-1981年1月20日)使得52名美国人成为人质被拘禁了444天,卡特尝试的外交和军事手段救援也都失败了。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也使美国大众越感卡特的无能和脆弱。在1980年的选举中,卡特得以通过民主党的提名大会竞选连任,但最后在11月被共和党的罗纳德·里根击败。同时民主党也失去了12个参议院议席,这也是自从1954年以来共和党首次夺回参议院控制权。不过,众议院仍以民主党为多数。

促成共和党总统里根当选的原因,还包括了当时许多民主党人也开始支持保守派的政策。这批被称为“里根民主党人”(Reagan Democrats)的选民在里根任内前后仍是民主党员,他们大多数是来自东北部和中西部的白人,被里根的社会保守主义和他的强硬派外交政策所吸引。到了1984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推派的候选人—前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仍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最后里根囊括了49个州的压倒性胜利。而在1988年的选举中中,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州长麦可·杜卡基思(Michael Dukakis)则抛弃了新政的色彩,改以公共行政专家的形象参选,但仍遭到副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以压倒性胜利击败。

民主党在国会依然保持多数派,尽管共和党曾在1980-86年间控制参议院。民主党经常在许多议题上与里根产生冲突,他们反对里根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击队(Contras)推翻反美的奥蒂嘉左派政府。民主党没能阻止里根对于所得税率的大幅减税,他们支持里根对军事预算的增加,但却反对里根大幅裁撤扣减社会福利计划。民主党控制的国会最终通过了大多数里根提议的减税与增加国防预算案,但却拒绝了其他的减少预算提案。结果导致里根任内联邦的预算赤字和国债飞涨到前所未见的纪录。

为了挽回连续三次的压倒性失败(1980、1984、1988),一些保守派民主党人开始试着将民主党转向中间派的立场。在保留了中间偏左的支持者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在各种议题上抱持温和或保守观点的选民支持,从这时开始民主党开始混杂较多元的政治观点了。

克林顿时代:1993-2001

共和党执政经过了整整12年后,在1992年,民主党终于成功当选一位总统,那就是阿肯色州长比尔·克林顿。经过共和党十二年的执政后,比尔·克林顿总统所面对的是经济低迷,低下阶层正需要政府伸出援手。比尔·克林顿开始了自从肯尼迪以来第一次的试图平衡联邦预算,并且继续维持当时繁荣成长中的美国经济。在1994年,美国经济达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25年来最低的纪录。克林顿并且签下了枪械管制的布莱迪法案(Brady Bill),规定手枪贩卖必须一律等候五天;他也立法禁止了许多形式的半自动射击枪械的买卖(到2004年终止)。他的《家庭与医疗假期法案》(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则涵盖了四千万的美国人口,提供劳工12周的停薪留职假期以照顾小孩或病患。他协助恢复了海地的民主制度,并且积极斡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同时达成了北爱尔兰史上第一次停火,另外也促成《达顿协议》的签订,终结了在南斯拉夫将近四年的战争和屠杀。克林顿在1996年再次当选连任,成为继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1944年以来首次成功连任两届的民主党总统。

然而,民主党在1994年失去了他们在两院的多数派地位。克林顿否决了两次共和党提出的福利制度改革案,但在1996年接受了第三次的提案。而改革司法体制的《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则在他行使否决权下也通过了。而自1960年代以来便逐渐失去影响力的工会,则发现他们自身对于民主党内部的影响力也逐渐衰退;尽管工会的强烈反对,克林顿依然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当民主党逐渐转向为中间派的立场,一些来自中间派或保守派背景的民主党人开始突显而出,并且也在党内取得一定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一些自由派和进步主义者则感觉他们被民主党孤立了,并认为民主党不再关心一般人民与左翼的议题了。

在野 : 2001 – 2009年

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提名了克林顿的副总统阿尔·戈尔作为候选人。戈尔与他的共和党对手—乔治·沃克·布什在许多议题上都有不同政见,但戈尔与克林顿的紧密关系招致左派的批评,包括了绿党候选人拉尔夫·纳德在内,宣称戈尔与布什并没有差别。戈尔在普选中获得的选票比布什多五十多万票,但由于选举人团制度,在佛罗利达州仅以537票落败,使布什全取25张选举人票,经过一个多月的诉讼及最高法院的判决,最终以266比271票落败。纳德在佛州取得九万七千票,使许多民主党人批评是纳德的抢票效应造成戈尔的落败。尽管戈尔失败,民主党在参议院中夺回了5个席次,使得原本与共和党的45-55的差距拉至50-50的平手状态(副总统保有一票否决权),2001年一名共和党参议员退党,加入民主党党团,民主党重新控制参议院。不过并没有维持太久,共和党再次于2002年和2004年于参议院取得多数派地位,民主党一度只剩下44席,创下1920年代以来的最低纪录。

在九一一袭击事件之后,美国的政治焦点开始转向国防安全的议题。除了1个议员投反对票外,其他所有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都选择授权发动2001年入侵阿富汗。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民主党领导人皆支持《美国爱国者法案》的签署以及2003年入侵伊拉克。2003年民主党在为了是否入侵伊拉克的议题上产生分歧,一些民主党人逐渐表示他们对于反恐战争的进展和正当性的担忧,也批评一些由美国爱国法所衍生的国内法案侵蚀了民权和公民自由。

由于安然和其他公司的金融诈骗丑闻的影响,国会的民主党人推展一项改革监督商业会计事务的法案,希望以此避免进一步的诈骗产生。这使得两党在2002年联手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民主党在2002年的选举中也支持一些经济复苏的政策。

反恐选举 : 2004年

美国民主党新旧党徽

2004年总统选举的准备工作早在2002年底便已开始进行,戈尔宣布他将不会再寻求提名。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以反战的姿态参加了民主党的初选。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约翰·克里也被提名, 因为他被认为比迪安还要“有资格”参选。

由于许多美国产业的外判,美国劳工失业率逐渐增长,一些民主党人如霍华德·迪安开始改变他们对自由贸易的立场。在2004年,布什政府迟迟无法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美军的死伤增加、加上反恐战争的前景不明,都成为选举的热门议题。在那一年里,民主党强调对失业率的缓和、解决伊拉克危机、并且更有效的对抗恐怖主义。

在选举中,克里在普选中和选举人团上都输掉了,普选输了足足三百万票。共和党在参议院也增加了三席、众议院增加四席。这也是自从1952年来第一次,民主党在参议院的领导人竞选总统失败。民主党在路易斯安那州、新罕布什尔州、和蒙大拿州赢得州长选举,但却输掉了密苏里州的州长、以及民主党长期以来的重镇佐治亚州的议会选举。

在选举后许多分析家认为克里的竞选策略相当差劲。包括快艇老兵寻求真相事件、反对同性婚姻等处置失当,以及克里对于伊拉克战争的矛盾态度,都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了当时稳定的就业市场、股票市场、以及繁荣的经济环境。

逆转 : 2005-

在2004年选举之后,许多民主党人开始思考改变政党的走向,许多不同的策略也被提出。一些保守派民主党人建议应该将政党朝向更中间和右倾的路线,以夺回在两院的席次和2008年的选举;自由派则主张将政党更为左倾以成为更坚定的反对党。

这些争论也反映在2005年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选举上,霍华德·迪安最后胜出,迪安主张分散民主党的中央体制,并支持地方州的党部组织,即使是共和党控制的州份亦然。

当第109届国会开始时,民主党在参议院挑选了哈利·里德作为领导人。里德试图凝聚民主党议员在一些议题上的立场,他也阻止了共和党对于福利制度的民营化。2005年,民主党保住了他们在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的州长。然而,民主党却继续在一向属民主党重镇的纽约市市长选举中落败,不少民主党选民支持市长彭博,彭博曾加入民主党。

共和党的阿布拉莫夫有关的游说案丑闻爆发后,民主党把握机会以此作为2006年的竞选议题大肆炒作。布什总统在飓风卡特里娜中的救灾进度迟缓也成为议题之一。公众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对共和党也有负面影响,同时许多民主党的保守派也认为布什使政府开支超出了控制,这都使布什的总统认可度持续下降。

民主党在2006年美国期中选举中于众议院取得多数派地位,并且也在参议院掌控优势,其中参议院有49名属民主党、49名属共和党、以及2名亲民主党的无党籍议员,众议员有233名属民主党,202名属共和党。这是12年来民主党第一次于众议院赢得多数派地位。民主党的胜利主要是因为中间选民改投给民主党的保守派候选人。民主党在州长选举上也有所进展,在各州议会的议席也有所增加。不单使得民主党提名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兰希·佩洛西,成为第一名女性的美国众议院议长。还利用人数的优势,使得自伊拉克撤军的提案在众议院闯关成功。

民主党支持度最高的地带原先是美国南方—亦即之前参与联盟国脱离的州份,现在则已转变为在东北部(新英格兰区)、五大湖区域,加上太平洋海岸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和夏威夷州在内的地区。民主党在主要的大城市及工业重镇也有较高支持度,包括了纽约市、洛杉矶、芝加哥、费城、波士顿、底特律、旧金山、达拉斯、以及华盛顿特区。最近民主党在一些南部州如弗吉尼亚州和佛罗利达州也有不错表现。

奥巴马时代:2009年至今

希拉里·克林顿很早便被视为是2008年可能的民主党候选人,她于2007年1月20日宣布参选。已经参选的人还包括特拉华州参议员乔·拜登、康涅狄格州参议员克里斯多夫·杜德、前阿拉斯加州参议员迈克·格拉韦尔、和爱荷华州州长汤姆·威尔萨克、非裔美国人的伊利诺伊州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其他可能的人选包括了之前的几位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阿尔·戈尔,以及阿肯色州退役将军韦斯利·克拉克。最终由非裔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获得民主党的总统提名。乔·拜登则是他的副手人选。最终2008年11月4日美国东部时间晚间11时,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其后奥巴马提名希拉里出任国务卿,以平冲党内派系。

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民主党落败,失去众议院控制权,但保持对参议院的控制权。

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奥巴马成功连任,其后提名约翰·克里出任国务卿,接替希拉里。

中国香港

民主党(英文:DemocraticParty)是香港的政党之一,现时是香港立法会第二大政党。现任**为何俊仁。香港民主党是香港正式的政党中最早成立的,乃是香港最大及最受市民支持的政党。民主党的前身是香港民主同盟(简称港同盟)及汇点。香港民主同盟由李柱铭、司徒华(已身故)、张文光、何俊仁、文世昌(已移民)、李永达、陈伟业(已退党)、吴明钦(已身故)、刘江华(已转投民建联)等人在1990年4月6日正式创建。首任**为李柱铭、副**是何俊仁。建党初期以集合本地泛民主派为目的,所以成员中有不少人原来都是其他压力团体的成员。政纲方面,除了支持推动普选以外,特别对环保及监察政府方面特别落力。香港科技大学建校时期,由于外围环境影响及香港内部的工资急速上升,使原来兴建的经费严重不足,惹来超支疑云。当时港同盟的吴明钦率先在立法局上

中华民国

中国民主党,1912年春夏之间,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临时国会内出现了由各个较小政团组成的两大政党 — 共和党与国民党,梁启超、汤化龙、林长民等力图组织第三大党与之鼎立。1912年8月27日,由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华共和促进会、国民协会、共和统一党、共和俱进会、国民新政社等政团在北京合并而成。本部设于上海。汤化龙任干事长,马良、陈昭常、谢远涵等为干事,后推梁启超为领袖。其政纲是“普及政治教育,拥护法赋自由,建设强国政府,综核行政改革,调和社会利益”等。在政治上拥护袁世凯的统治,力图在共和党与国民党的争斗中以“超脱”的姿态组织内阁,但内部意见不一。1913年5月同共和党等合并为进步党,共同在国会内对抗国民党。

中国台湾

台湾民主党:

1988年8月14日成立,建党初期曾称为“新民社党”。创党人,沈朝江,1940年生,台湾省人,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原任民社党内革新派**,1988年民社党内部分裂,闹”双胞案“时,任新党的中央派**。

该党从民社党中分裂出来,成员都是原民社党党员。民社党自1949年随国民党到台湾后,党务难于推展,为了重振民社党,起用沈朝江及江连兴大力推展党务,并积极吸收党员。民社党自1979年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后,近十年因内部不团结导致第四届代表大会久未按党章规定召开,沈朝江和江连兴等曾多次催促召开第四届全代会,但都遭该党**团的反对,乃至他们同谢正一等人成立了“民社党党务革新委员会”,沈朝江、江连兴、谢正一等分别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并公开发表“革新宣言”,要求党**辞职改任荣誉职,并公开党务经费,开除省党部及台北市党部主任委员职务,目的就是促进党务革新,让民社党早日摆脱“花瓶政党”、“泡沫政党”的讥讽,建立党格,发挥在野政党应有的角色功能。其后同民社党**因曾多次沟通都因意见不一,加深民社党“革新”与“资深”党员间的矛盾。

1988年8月14日以沈朝江、江连兴为首的“革新派”带领300多党员,以召开第四届全代会为名宣布脱离王世宪、杨毓滋、李缎领导的民社党,发动党变,谴责原领导人长久以党营私的行为,会上通过新的人事安排,沈朝江任党**、江连兴任台湾党部主任委员、许秀弟任中央党部秘书长、陈震亨任台北市党部主任委员,将党中央迁往台中市办公。

8月15日,原民社党在台北举行“建党四十二周年纪念大会”以统一内部,重振党威,但遭到“革新派”的闹场,公开拆掉民社党总部招牌,并在墙上用红漆喷写“铁血革新、国家至上”等字,导致“纪念会”草率收场。同年9月,原民社党中央党部发表声明,开除沈朝江、江连兴等人党籍。而“革新派”于9月4日在台北召开“新党中央”成立大会。

1989年1至3月期间,台湾“内政部”以王世宪等的民社党作为政党报备名称,导致沈朝江等“新党中央”的不满,沈自动撤销原申请案,另以“中华新民社党”名称申请。此后,决议改名为“中国民主党”。

该党成员多属民社党革新派,并有不少佛教徒和道教徒,故拟设宗教党部。其中央党部设在台中市,下设有省党部及各县市党部。

该党支持客语运动,原骨干常委兼台南市党部主任委员庄正栋,1989年因参选分歧退党,另组“保民党”。而前副**江连兴,也因政治理念与该党成员歧异,和无法摆脱财务困局而退出中国民主党,另立“大同党”。

与银行利率

下表显示了最近50年美国的选举制度和利率的关系,共和党获胜往往会提高利率的上升,相反民主党获胜会使银行利率降低。

日本政党

日本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日本曾经最大在野党。成立于1996年9月。1998年4月,日本民主党、民政党、友爱新党、民主改革联合4个在野党组成新的民主党。2009年8月31日,日本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在30日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已获得306席,远远超过全部480个议席中的半数,取得压倒性胜利。

民主党属温和保守型政党,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并主张加强与亚洲各国开展外交活动,深化经济关系,强调对华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该党支持基础主要为工会组织和市民工薪阶层,其党员主要为年轻的职业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律师、医生、银行家和新闻工作人员等。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民主党,1992年选举前不久从民主党分裂出来的一个政党,为民主行动联盟的台柱。但是后来倾向右派,比民主党更极端。1993年塞尔维亚国会大选时,该党坚持极右派路线,赢得百分之5.1的选票、取得7席。并加入社会党领导的政府。

卢森堡党

卢森堡民主党(PartiDemocratique–P.D.):1904年成立。前身是自由党,1945年重建,称民主爱国集团,1955年改用现名。党员6600人,**克劳德·迈施(ClaudeMEISCH)。

参考资料

1.纽约市议员呼吁拆除市政厅内的托马斯·杰斐逊雕像·观察者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民主党(美国资产阶级左翼政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