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窨院(中国窑洞民居建筑)

地窨院中国窑洞民居建筑

地窨院又称地坑院、下沉式窑院,是在黄土地上挖掘出来的居住空间,是由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汉族民居形式。地窨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显示:地窨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由地窨院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发现,只有当你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谣描绘它:“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

中文名

地窨院

别名

地坑院、下沉式窑院

地区

黄土丘陵区

民族

汉族民居形式

拼音

dì yin yuàn

来由和建造方法

地窨院

张店海拔高,风沙大。据当地的《县志》记载,由于这里石块稀缺,洪水多发,远古时当地人便发明了这种地下住房,白天在地面劳动,晚上到地下休息,人们称他们为“地窨院”,是躲避自然灾害暴虐的最佳屏障,一直延续至今。地窨院大的有几百平方米,小点的也有几十平方米。

其构造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七八米深,长1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深8米-12米,宽4米左右,以个人或家庭的需要加深或加宽。窑洞3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3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个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形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也是地窨院的出入口。

建造时,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下雨时雨水流入旱井,既不会淹没院子,又可饮用。

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

“平地挖坑,坑壁打窑”。对于缺乏木材石料、风大地寒的黄土塬地来说,没有比地窨院更好的居住形式了。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这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相关景点

王守贤家是目前张店村地窨院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院落。作为当地代表性建筑,当地政府将王家列入了地窨院旅游点。209国道将张店村分成了南北两半。从国道南侧进入村庄,“地窨院旅游点”——一块红底白字的指示牌很是醒目。顺着标识牌旁的一条小路往下走十几步,便是通往王守贤家的地下通道。

昏暗的通道向下斜伸,约10米后向右一转,一个天井般四合院豁然出现。主窑洞坐西向东,四面各三孔窑洞,包括进院窑洞共10个“孔”。王守贤家的院子约有100多平方米。国人盖房建屋崇尚风水,地窨院建筑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的朝向。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王家宅院属于西兑宅。院中央有个花池。深秋,西番莲花开得正艳。院子的东南角是一眼饮用水井,水井上的辘轳依然完好。

参考资料

1.晋南地区地窨院的营造及其内涵初探 ·维普网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地窨院(中国窑洞民居建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