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只是曾经年青过!
有的人,却是始终年青着,不曾老去!
>匡互生简历(匡互生简历及子孙)
1933年4月22日,他年仅四十二岁,赍志而殁。他的离开已经整整八十春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怀揣着梦想,不曾老去。
他,就是匡互生。
那个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北师小伙子。
那个修改湖南一师规定,破格聘请毛泽东担任一师国文教师的教务主任。
那个为了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愤而辞去春晖中学教职,创办立达学园的青年。
“立达”取自孔子《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意。“立己”应该是为了“立人”,只有做到“立人”,才能真正达到“立己”。“达己”,亦是如此。“立达”不称中学而名“学园”,源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Academy,旨在张扬柏拉图讲学重研,强调身教力行之风,而更切实的意义则依据于“真正的教育和花园里的工人培植花木一样,必须顺应它们的本性培植它们”,“他们很想把园艺家的方法,应用到教育上来,所以就把学校叫做学园。”
“北有南开,南有立达”。立达学园在当时的教育界,与张伯苓先生的南开中学齐名,二校不为流俗所扰,各自坚守自己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真正的大写的“人”,希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
立达学园却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军战火。匡互生的父母也在这一年先后辞世,他两次奔丧,匆匆办完丧事便又赶回上海,为立达的重建而奔走。当年秋天立达就在废墟上奇迹般重新建立起来,立达开学了。《立达》在复刊词上这样说:“立达的一切出版物和其他物质的东西都被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战火毁灭了,损坏了。只有我们的理想,依然存在着。我们就是追着这种理想来把立达复兴了!”而追逐理想的匡互生为此重病在身,到了癌症晚期,他舍不得住院吃药,继续为了立达为了理想为了中国的富强鞠躬尽瘁。1933年4月22日,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那个点燃国人热血的青年,生命的火把燃尽,熄灭了,年仅四十二岁。
木心先生说:“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记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人。”
匡互生曾说:“人类最高贵的一点灵光,就是排除一切障碍而求实现理想的一种毅力。”
心在教育的人,多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当天真遇到世故、理想遇到现实时,很容易受到挫折。挫折可以使天真和理想受伤,也可以使天真和理想更加坚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罕有成功,但是,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了这个为之奋斗的理想,活着便又有任何意义。人生如旅行,终点是死亡,重要的不是到达终点,而是选择要在旅途中欣赏何种风景。所以,走哪一条路,以何种方式走下去,才是重要的。
匡互生就是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他选择的是一条风景瑰丽却步履维艰的山路。年青激情的他,筚路蓝缕的走在教育改变中国的道路上,步步艰难,步步努力,步步坚定。他没有背叛自己当初的理想!他的理想不老,他“心里那一团火是热、是力、是光”,温暖着人,鼓舞着人,照亮着人。
他,匡互生,不曾老去。
我们呢?我们的梦想在哪里?我们多少人在公务员的考试中或岗位上虚耗着生命?我们多少人在职场内外彷徨?我们多少人怀揣着梦想,却又懦弱地不敢走近梦想。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
时间,这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可也同时夺走我们的理想?
八十年前,一个理想主义青年倒在了理想的道路上。
花开花落一季又一季,青春的我们在这一季绽放,我们怎能丢弃梦想,空自老去?
缅怀八十年前的理想主义者,不是为了祭奠夭折的梦想,不是感伤逝去的青春。而是感谢,感谢那个怀揣梦想,坚守梦想的青年,我们并不是孤独的存在。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以前有,现在有,以后也会有。
梦想,可以不实现,却不可以老去。
青年,可以老去,却不可以丢失梦想。
梦想,不弃……
青年,不老……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匡互生简历(匡互生简历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