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是绝对有阴谋在内的,当时明军的战力还没崩,最起码对草原是优势。在土木堡之前,朱棣朱瞻基经常亲征,但是土木堡之变这次后勤很惨。看史书就觉得莫名其妙的几十万人崩了,各自逃命,没有一个人组织一下进行抵抗。要知道打仗打得是后勤,再能打的人没饭吃也白搭。所以大同根宣府一直有重兵,而且这俩地方都是山地。
由于仁宣的边关废弛政策,此时镇守山西,大同的军队已经腐败。朱祁镇把手伸到军队上面去了,这是当地实权派不能忍的。朱祁镇八月到了大同,立马换了广宁伯刘安为总兵官,镇大同。只待了一天就往回走,到了怀来一带。就发现了也先大军,这是最奇怪的。要知道大同,宣府是有大军的。不仅没有情报传给朱祁镇,反而提供了假情报。致使京营骑兵覆灭,然而鹞儿岭距离宣府仅仅只有不到30里路。次日,朱祁镇就在土木堡被俘,土木堡距离居庸关只有不到80里路,被围。
明朝初期,自仁宗开始到宣宗结束,满打满算11年,这11年变进攻为防守,但是也不至于武备废弛。卫所兵逃离有土地兼并的问题更多的是人口增长与土地数量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而且常年无大规模作战士兵无晋升机会自然要逃离。战场失败是两方原因,明军更新换代,老兵因为身体原因淘汰,新兵又基本没有战场经验,即使训练好面对突发状况,还是无法快速组织反攻。蒙古那边因为多年没有被明军追着打,休养生息反而变得强大起来了,此消彼长。
>土木堡(土木堡之变)
王振为了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为此还特意绕道自己的家乡,卫所兵制战斗力下降影响不大,因为这些卫所基本都是无战事之地,边军才是明军真正的战力,土木堡之变算是把当时战力强势的军队都给葬送了,更别说那么多朝中文武。英宗王振完全读懂军事指挥,又不听老将的建议,行军作战完全按自己性子来,明军之前失败最多也就被人咬下一块肉,凭明朝的实力短时间内就能恢复,而土木堡差点就葬送明朝起码半壁江山,更是把明朝的胆气和几代人的努力都给败光了。
英宗还是年轻,没有经验,其实感觉王振的所作所为很多都是英宗的意思。只不过后来英宗复辟,后世的皇帝也都是英宗子孙,所以要为英宗文过饰非。太监能掌权,除非是唐代那种掌握兵权(神策军)才可能。皇帝换谁都可以,但是王振何德何能?他的靠山无非是英宗,英宗继位的时候还小,没完全掌权,经验可能也不足。但毕竟是皇帝,随着长辈的去世,托孤大臣离世,他肯定想逐步掌握大权。王振既是老师,又是太监,正是英宗亲近之人。王振的威风,其实是英宗的,所以后来英宗也会祭拜王振。
士大夫集团,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封建官僚资产阶级,这些人根系深植于农村基层,对于一个农业社会来说,相当控制了整个帝国的经济命脉。只能说朱祁镇想法很天真,哪怕暂时击退也先,以后也会有铁木堡、金木堡,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想要破局,应该立即使出“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功”和“摊丁入亩”,利用自己手中的军队去弹压土豪劣绅,把官僚经济体系彻底打散,而不是把自己和军队拉出去梭哈。土木堡之变也彻底消耗了明帝国改革求存的气运,从皇权不下乡,发展到皇权不出紫禁城,所以朱祁镇不管是不是被文官集团卖了,他本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土木堡(土木堡之变)